天台山修禅寺。沙门释智顗。辄依经附论。撰法界次第初门三百科。裁为七卷。流传新学。略为三意。一为读经寻论随见法门。脱有迷于名数者。二为未解圣教所制法门浅深之次第。三为学三观之者。当以此诸法名相义理。一一历心而转作。则观解无碍。触境不迷。若于一念心中。通达一切佛法者。则三观自然了了分明也。故出此三百科。名教仍当。名下略辨体相。始得三卷。
名色初门第一。
五阴初门第二。
十二入初门第三。
十八界初门第四。
十六知见初门第五。
见爱二烦恼初门第六。
三毒初门第七。
五盖初门第八。
十烦恼初门第九(亦名十使)
九十八使初门第十。
十恶初门第十一。
十善初门第十二。
三归初门第十三。
五戒初门第十四。
四禅初门第十五。
四无量心初门第十六。
四无色定初门第十七(亦名四空定)
六妙门初门第十八。
十六特胜初门第十九。
通明观初门第二十(亦名通明禅)
名色初门第一
一名二色。
今辨法界初门。先从名色而始者。至论诸法本原清净。绝名离相。尚非是一。何曾有二。不二而辨其二者。以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分别说一切法门。皆约名色而分别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论偈云。
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
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
虽痴心多想分别于异事
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
一名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即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名。故谓之为名也。
二色有形质碍之法谓之为色。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意识法。故称为色也。
五阴初门第二
一色阴二受阴三想阴四行阴五识阴。
次名色而辨五阴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
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
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但境既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异也。
三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想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
四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行。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五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识有六种。即是六识。若诸论师多云。识在二心之前。诸大乘经中。明识最居后。今依经为次料简。
十二入初门第三
内六根入一眼入二耳入三鼻入四舌入五身入六意入。
外六尘入一色入二声入三香入四味入五触入六法入。
次五阴而辨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受入名。内六入者。此之六法亲故属内。为识所依。故名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为义。此六既并有生识之功。故通名根也。
一眼入身分对色。能见色之处名眼。眼是四大造色。体为十色共成。所谓四大四微。身根微。眼根微也。
二耳入身分对声。能闻声之处名耳。耳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共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耳根微。
三鼻入身分对香。能闻香之处名鼻。鼻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共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鼻根微。
四舌入身分对味。能知味之处名为舌。舌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所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舌根微也。
五身入六分假合之体对触。能觉触处皆名为身。身是四大造色。但有九色所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
六意入。心对一切法。即有能知法之用。名之为意。意者即心王也。是中除诸心数法。但取心王。以为意入。
外六入者。此六法疏故属外。识所游涉。故名为入。亦名尘者。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
一色入一切对眼。所见之色名为色。色有二种色。摄一切色。一正报可见色。众生身色。青黄赤白黑色等。二依报可见色。外无知青黄赤白黑色等也。
二声入一切对耳。所闻之色曰声。声有二种声。摄一切声。一从正报色出声。众生语言音声也。二从依报色出声也。
版权所有:大悲咒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