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自撰自勉自励联】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证道方能超六道;明心自可了三心。阅遍尘寰原是幻;研穷妙性急归真。寡过未能为我憾;居心无伪任人非。卓立不移,当师孔圣;有非必改,宜效蘧贤。知佛性常,奋克证志;思地狱苦,发菩提心。道业未成,敢使此心散乱;死期将至,力辞一切应酬。闭户拒来人,痛念死期将至;专心修净业,深惭道业未成。悉将格致诚正措己躬,是真豪杰;不以身心性命置度外,乃大丈夫。照见五蕴皆空,心境俱捐,直同皓月孤圆,光吞万象;证到一尘不立,智悲双运,不异昊天浩荡,体覆群伦。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印光大师感悟闲题联】一制夫心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印光大师感悟格物致知确解解行全无,敢充天鸟;根身未净,勉效云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师贤心实,师圣心空。事事利人,出尔反尔;心心省己,念兹在兹。口腹误人,出尔反乐结怨对;佛名济世,念兹在兹预圣流。——印光大师感悟吃素念佛虽有珠海金山,不如坐进此道;纵令封禅拜国,何若立往西方。佛愿洪深,普被三根,因兹九界同归,十方共赞;法门广大,不遗一物,故得千经并阐,万论均宣。——印光大师感悟诸法渊海缅如来愍念殊殷,常持洪名,冀历劫罪愆,由兹即灭;观世人睚眦必报,永断肉食,以杀身怨恨,决定难消。——印光大师再感悟吃素念佛=================================================================【印光大师题释迦牟尼佛联】〖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梵语Sakyamuni的音译。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可译作“文”,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寂默、忍”等义,意译可理解为“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俗名达多,生于公元前566年,原是释迦国的太子,29岁出家修道,从当时著名的沙门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修习禅定。不久就达到他们所教导的一切,但这并不能满足他的四种境界,然后继续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证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觉。从此以后,他被称为佛陀。并到处说法,组织僧团,直到公元前486年圆寂。简称为“释迦”。他创建的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一道成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佛陀入灭后,弟子们焚化佛祖遗体,于灰烬中得4颗牙齿以及指骨、头盖骨、毛发等物。弟子们将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养,顶礼膜拜。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1987年法门寺地宫发掘即出土了佛教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节中指骨。三惑尽而二死亡,一尘不立;五蕴空而六根净,万德圆彰。华表圆因,显如来成始成终之道;严彰实果,示众生心作心是之门。圆悟藏性,彻证自心,道通天地有形外;慈超无缘,悲运同体,恩遍圣凡含识中。冀有情共证真常,本寂灭心,说圆通法;期含识有登觉岸,依一实道,开方便门。佛应西乾,度众生以印证菩提,故感天龙常拥护;法流东土,开文化而震发聋瞶,致令贤智尽归宗。华严顿演圆宗,独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之弘誓; 行愿导归极乐,全收九界,方堪大畅成道利物之本怀。下兜率而降神,住世八十有年,令九界众生彻见本来面目;睹明星而悟道,谈经三百余会,俾大千佛子复归原有家乡。【印光大师题弥陀佛联】〖弥陀佛〗 佛教经典中所记载的佛。译自梵语,弥陀原是世自在王如来时的法藏比丘,发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后来成佛,创造西方极乐世界。法藏比丘则成为阿弥陀佛。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即有翻译。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后来的净土宗。随着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成为一般中国佛教徒间相互问候语。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亦称‘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成道之因缘,据《无量寿经》记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出家后,请示如来十方诸佛庄严净土之行门,佛就为他宣说两百一十亿的佛国净行,并令其亲见各国佛土的庄严相好。法藏比丘心生希有,虔诚修习诸佛国净行,经过五劫的时间,并于佛前大众中广发四十八深宏誓愿,以求度一切念佛名号的众生。历经多劫的修习,行愿深广无有疲厌,终于功德圆满成就佛道,佛道阿弥陀,其国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阿弥陀佛的悲愿至广,慈心极深,其念佛法门传扬甚广,“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间”的谚语,正是弥陀信仰普遍流传的最佳写照。在宁静的弥陀殿中,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顶礼祈愿大众皆能净业成就,一切吉祥、人间和平、宛若新至极乐净土。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誓愿宏深,十方共赞;慈悲广大,九界同归。寿量无边,竖穷三际;光明有象,横遍十方。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济度无方,怜伊体一;津梁罔测,悯彼迷深。五住二执,蒙口顿圆夫四德;三乘六道,克念定证于一真。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吾辈竛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舍西归捷径,九界有情上何以圆成觉道;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众荫。唯期五浊顿空,任他香无人焚,地无人扫;倘者一真共证,自尔愿令我满,心令我安。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切莫从头再眷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直须全体总亲承。成就六八大愿,居西方以作佛,举华藏世界之庄严圆彰净土;愍念九品含灵,向东域而垂慈,引娑婆国中众男女同往莲邦。
依宏誓愿建折摄之法门,但肯一心持名,自尔潜符实相,俾四圣六凡同证真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以大慈悲立厌欣之胜行,若能初土记质,何难顿入寂光,导三乘五性齐登净域,因兹千经俱阐、万论均宣。——印光大师题阿弥陀佛(41+41=82字)【印光大师题弥勒菩萨联】〖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流传一万年。其后世界道德逐步提高,不再段要佛教,佛教便自行消亡了。再过八百余万年后,弥勒菩萨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见《增一阿含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也有把布袋和尚塑像,称作弥勒菩萨的。我国五代时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 常携布袋,教化群众,很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坦腹笑容摄海众;分身散影示时人。楼阁门开,圆彰法界修因事;慈悲愿普,预摄龙华证果人。宝阁覆十虚,宛若空含万象;分身遍尘刹,直同月印千江。宴坐等人来,预摄龙华会里有缘之辈;逢机以笑应,圆彰大肚皮中无所不容。【印光大师题观音菩萨联】〖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在佛教界各仲图像中观音菩萨的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最多,变化也极大。观音又作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等。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当世间众生在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时他就会“观其音声”而前来解救,使受难众生即时得以脱困,所以这位菩萨名号就称为“观世音”。佛教中有关观世音的经典很多,最流行的是《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集中叙述了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功德和能力,因此这部经译出不久,这一品就被人广泛传抄,单独流行,并且被称为《观世音经》。由于有关观音菩萨的神话传说符合当时民众要求摆脱苦难、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而且以慈悲济渡为本愿的传说使大家感到有一种亲切感,所以观音信仰在民间发展迅速。以佛教各种菩萨像中,观音菩萨像的种类最多,这大概与观音有各种化身的说法有关。一般来说,当他作为“西方三圣”之一,与大势至菩萨一起随侍于阿弥陀佛像身边时,这时的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化阿弥陀佛像。其他形相及衣物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多大差别。中国佛教寺院中,在大雄宝殿供奉的主尊背后,常常塑有立于大海之中、鳌头之上的观音菩萨像。这是依据佛经所说,观音菩萨说法道场在南海之中的普陀洛伽山而创作。此时的观音菩萨,大多被塑成一位中国古代仕女的形象,如上海玉佛寺、杭州灵隐寺等都是。有时观音像旁,还塑有一个小小的童子像、童子面向观音,双手合十,这是所谓“童子观音”。观音菩萨像在中国长期流传过程中,发生了种种演变、中国的老百姓按自己的愿望和喜好,塑造了许多富有民族特点,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情趣因而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观音像,例如马郎妇观音、白衣观音、杨枝观音、千手观音等。宋代以后更出现了按中国古代仕女形象而创作出来的观音菩萨像,这种类型的象成了观音菩萨像的主流,以至观音菩萨有着“东方维纳斯”的美誉。 法法圆通,故名自在;头头合道,因号普门。慈起无缘,恩周庶类;悲兴同体,道启多门。誓愿宏深,十方共赞;慈悲广大,九界同归。誓愿宏深,处处现身说法;慈非广大,时时救苦寻声。云起慈门,悯彼迷情不易悟;波腾愿海,怜伊佛性了无殊。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照见五蕴皆空,说法度生,竖穷三际;证极一乘实相,寻声救苦,横遍十方。慈悲心切,虽救苦以寻声,常住楞严大定;与拔情殷,纵逗机而说法,圆彰寂灭真宗。一尘不立,得真圆通,现随类逐形之身,寻声救苦;五蕴皆空,证大寂灭,依即心自性之道,说法度生。【印光大师题佛联】〖佛〗 佛,是梵语音译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者”是对彻底觉悟佛教真理的人的尊称。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意。小乘佛教所说的“佛”,往往是专指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了专指教主释迦牟尼佛之外则更加强调对于佛法的领悟。认为只要掌握了佛法的真谛,无论是谁都能证悟成佛。因此大乘佛教所说的“佛”还泛指一切觉悟得道者。大乘教义认为众生都有证悟佛教真理的可能,因此人人都能成佛。他们还认为时间是无终无终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穷尽。从无始无终的时间来看,在不断反复循环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中,曾经出现过,并已将来还会出现许许多多的佛。再从无边无际的空间来看,茫茫宇宙间,有无数个我们一样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有一个佛在教化那儿的众生。因此,上下四难,过去未来,十方三世有无数个佛。佛教认为,制作佛像,供奉和礼拜佛像,会产生和积累很多功德。在佛像前观想佛的庄严以及佛教教义的深奥玄妙进而进入禅思的境界,能够有利于自己的宗教修习实践。于是当大乘佛教兴起后,一个建造和制作佛像的热潮也跟着出现。中国汉地佛教寺院的主殿大雄宝殿中,往往供奉三尊佛像,这一般称之为“三世佛”。三世佛有“横三世”和“竖三世”之说,横三世又称三方佛,即为东方琉璃光佛(药师佛),中间释迦尼佛和西方阿弥陀佛。竖三世是从时间上说,即过去世迦叶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一未来世弥勒佛。大乘教依据教义还有“三身佛”之说,认为释迦牟尼佛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身份和性质。这三身佛即为法身毗卢遮那佛,代表了佛法的绝对真理;报身卢舍那佛,表示证得绝对真理的最高智慧;应身释迦牟尼佛,这是随缘应机,教华众生的佛身。关于三身佛,佛教各派还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冥显咸加,恩逾父母;圣凡普利,德迈穹苍。教演偏圆,统九界而齐度;德全福慧,超十地以独尊。行满果圆,导三乘以齐成觉道;悲深愿重,拯四生而共届莲邦。彻证一真法界,三惑尽而二死亡,德超十地;普令九类圣凡,五蕴空而六度具,道继大雄。【印光大师题菩萨联】〖菩萨〗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意谓“觉有情”、“道众生”等。有时又意译为“开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萨称为大士的,如“观音大士”者即是。佛教中,有时以“菩萨”一词专指成佛之前的释迦,即悉达多王子。菩萨是立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又经过一定程度的修行才获得前果位。大乘佛教中菩萨的地位很高仅次于佛。而且菩萨将来是要成佛的。所以他们是处于佛的候补地位。他们的主要职丽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大乘佛教有时又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者称之为菩萨,这就是大大扩展了菩萨的范围。在佛教中佛的地位十分崇高,是真理的代表,信仰的化身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有时却使人觉得佛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接近,神秘而缺乏亲切感。与此相比,被宣称为具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而留住人间的菩萨则更具有人情味。他们在世间普渡众生,以种种化身来到众生之间解救众生的苦难,因此使人倍感亲切。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菩萨信仰特别符合中国民众心理。因此对菩萨的崇敬也很快发展起来。中国的佛教徒还通过种种比附,把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分别说成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的说法道场形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大乘佛教经典中经常出现许多菩萨,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菩萨有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等。证诸佛本,妙觉心从兹安住寂光,享真常之法乐;愍众生迷,如来藏故复现身尘刹,作昨度之因缘。【印光大师题关帝联】〖关帝〗 关羽信仰是在北宋末年逐渐显赫起来的。宋徽宗崇宁二年,山西解州盐池有水妖为害,乃遣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召将缚之,继先投符盐池中,妖遂除。徽宗问所召何将,继先乃召关公神于殿左,徽宗大惊骇,以崇宁钱掷之以赏,并赐封为“崇宁真君”,这是关羽第一次受封号,不久,又追封为“忠惠公”。大规二年,又加封为“武安王”,并令建关王庙于解州,从关公封号的变化也可看出其信仰的升级。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加封汉将军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并遣使祠其庙,至此,关羽信仰只封王未封帝,明代神宗时,始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万历四十二年,应太监林朝所请,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镜天尊关圣帝君”,并崇崇为武庙,与孔子的文庙相称,从此也就有了关帝之名。关帝信仰最盛于明代,明帝王广信民间俗神,也把关羽人作为护国神将,往往于宫中书符召仙或扶占降笔,多为关帝的神示,所以信之弥笃,历代不替。关公信仰本与道教无关系,但关羽生为大将,死后率鬼卒,当属于道士可以召劾调遣的鬼神,因除魔有功,屡显灵异而得到帝王的信奉和百姓的供养,于是成了道教的大神,至明清时代关帝庙几乎遍地都是,连西藏地区关帝庙信仰都十分病普遍。由于关公信仰的普遍性,道教、佛教都把他做为护法神,又由于关羽性格的忠义勇武、正直不阿,深得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因此关公信仰不但从民间祠祀进入到正统信仰之中,而且其职能也从单一的率鬼兵助战降魔变为多元华,生意人求发财,病人求药,老人求寿,妇人求子都可以去关帝庙进香。大概神也和人一样,职位高了,过问的事就多起来了。 〖佛教传统迦蓝神〗 迦蓝神是佛教忠诚的寺院守护者。迦蓝,即是“僧迦蓝”的略称,梵文Sadgharama的音译,汉译为“僧院”、“僧园”。包括了寺院的建筑物及寺院的土地,园圃的总称。因此,迦蓝神顾名思义就是佛教寺院的守护神。迦蓝神的地位稍低于四大天王,亨哈二将、韦驮、天龙八部等佛教寺院的守护神,相当于中国皇帝的御前侍卫的职位。相传佛陀成道后,他和他的五百弟子们仍然居无定所,舍卫城的“给孤独长者”为了请佛陀到舍卫城说法教化,同佛的弟子舍利弗一同为佛陀选择居住的地方。他们选定舍卫国太子只陀的花园,只陀索要高价,“给孤独长者”如数拿出,灾种诚意打动了只陀。二人决定共同请佛陀来住。这园林便称“胜林给孤独园”,又称“只园精舍”,这是佛教最早的寺院。后来,佛教寺院有迦蓝殿,殿中供奉的就是舍卫国国王(他是佛教有力的支持者),械侧供奉的就是只陀太子,右边供奉的就是孤独长者,籍此表示对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感激和崇敬。传统佛教护寺迦蓝神有十八位:叹妙、叹美、美音、梵音、天鼓、师子、妙叹、摩妙、雷音、梵响、叹德、广目、人音、佛奴、彻视、遍视、妙眼、彻听。〖佛教汉化迦蓝神〗 哼哈二将,在印度原为密迹金刚,是释迦牟尼五百执金刚(即金刚符)卫队队长。在中国因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他被汉化为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即世俗所称“哼哈二将”。迦蓝神关羽,是最著名的汉化迦蓝神。传关羽被杀后托梦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头向谁去讨还?关羽顿然觉悟,皈依空门,成了迦蓝神。关平成了其左胁侍,周仓成了其右胁侍。又据《佛祖统记》记载,隋代开皇十二年(592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颛来到荆州,想在当阳玉泉山创建精舍。关羽、关平父子显灵,愿舍此山舍给大师作道场,并愿永远护卫佛法。智颛大师同意,便在寺院建成后为关羽受五戒,关羽就成了佛教的护法迦蓝神了。浩气冲天,仰效义天之覆庇;精忠贯日,常随佛日以昭彰。【印光大师题佛殿联】〖佛殿〗 佛殿是佛教徒的主要活动场所,佛经、佛像、僧人大多集中于佛殿,善男信女们也大多在佛殿里烧香拜佛。佛殿中一切佛的形相,都是以释迦佛的形相为基础。因此各尊佛像的形体、容貌、身体特征,除了手的印相略有差别之外,其他都是大同小异。按照佛教的说法,佛既是修悟证道,觉行圆满者,所以他的身体具有许多常人所无的异常形相。这些异相特征,归内起来,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又称“三十三大人相”,其中主要是头顶上有向髻隆起,眼色如金精绀青,眉间放白毫光,面颊丰满如狮子,两肩宽阔圆满。身体呈金色,身上毛孔青色,全身有光,两手过膝,手指纤长。两足平满无凹处,足底有轮形纹路,称“千辐轮相”。手足指间有鳗网相连等等。据说三十二相并非为佛所独具,而是所谓“大人”者都具这些异相,因此称为三十二大人相。但是具有这些异相的人,在家者必然会成为转轮圣王(统一天下的英武君王),出家则必能修成佛道。除了这三十二相外,佛身还应具有“八十种好”,八十种好全称为“八十种随形好”,是随三十二相而具之好,其中主要有头发螺旋、眉如新月、眼睛广长、鼻高不现孔、耳轮垂长、面部丰满而美好、唇如频婆果(频婆树之果,又名吉祥果,色泽鲜红)、毛右旋、手纹明直、长而不断等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合称为佛身的“相好”。这是佛像特有的标志。除了单独的尊像外,还和一种由佛、菩萨、弟子组合在一起的组像。一般由一尊佛像和二尊胁侍菩萨像一起构成一组称为“一佛二菩萨”。这种组像最常见的由释迦佛及其两位胁侍菩萨,即文殊、普贤配成一组;或由阿弥陀佛及其两位胁侍菩萨观世音、大势至在一起形成一组;及由药师佛与其胁待菩萨日光、月光在一起构成一组。另外一种组像是由一尊佛像、二尊菩萨像和二尊弟子像配在一起构成一组的,即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最常见的是由释迦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佛的大弟子迦叶、阿难组成。法法圆通,故名自在;头头合道,因号普门。慈起无缘,恩周庶类;悲兴同体,道启多门。冥显咸加,恩逾父母;圣凡普利,德迈穹苍。教演遍圆,绕九界而齐度;德全福慧,超十地以独尊。誓愿宏深,处处现身说法;慈悲广大,时时救苦寻声。行满果圆,导三乘以齐成觉道;悲深愿重,拯四生而共届莲邦。照见五蕴皆空,说法度生,竖穷三际;证极一乘实相,寻声救苦,横遍十方。【印光大师题大势至菩萨联】〖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乃菩萨之别号。法王子,是菩萨之通称。佛教界及佛教信徒都知道,在西方三圣,阿尼陀佛的两旁,有二位胁侍大菩萨,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即是大势至菩萨。右胁侍菩萨以何等义为“大势至”?势者,谓势力;至者,谓至极。大者,即非小可比之意,言此菩萨势力势力最大之极,以此最大的势力,护持佛法,化度众生,故名大势至。世间有大力士,虽然力可胜人,然不能与此菩萨少分相比。如十六观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又如经云:“此菩萨坐时,七宝国上,一时动摇。”观此足信此菩萨一举足、安坐,力能震动十方世界,可称力大无比。又此菩萨不但势力广大,而且复光明炽盛。所谓光明炽盛者,即菩萨大智慧之光也。可见大势至菩萨念佛三昧香光熏照之力,功德成就、果报如是。如十六观经云:“此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由于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心怀拯救人类的誓愿,这两尊菩萨分别立于阿弥陀佛的左右两侧。他们是履行如来誓愿的表象。如果领悟到“安慰别人,自己也得到安慰”的禅理,那么就可以成为观音、大势至菩萨了。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乘圆通道,广度众生。都摄六根,获大寂灭;单提一念,证真圆通。本原不违,摄念佛人归净土;分身无量,居极乐国遍十方。【印光大师题韦驮菩萨联】〖韦驮菩萨〗 韦驮菩萨,亦译韦陀菩萨。是佛教徒非常熟悉的佛教护法天神,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他一般被安置在天王殿中,在笑脸相迎的大肚弥勒佛像的背后。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正神将。韦驮曾亲受佛祖法旨,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故称“三洲感应”(佛经称,北俱卢洲人不信佛教)。相传释迦牟尼涅磐后,帝释天手持七宝瓶准备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后乘人不备突然窃去佛牙舍利,韦驮奋不顾身,急起直追,刹那间把罗刹鬼抓获并夺回佛牙舍利。汉供韦驮为身穿甲胄的少年武将形象,手持法器金刚杵,或双手合一将杵摘于肘间(表该寺为十万丛林,接待寺),或以杵拄地(表该寺为非接待寺)。通常置于天王殿大肚弥勒像背后,背对山门,脸朝大雄宝殿,佛经中说,韦驮菩萨对信奉佛教的人有特别的护佑作用。菩萨化身,辅正摧邪宠圣教;童真入道,安邦护国度群迷。护法安僧,俾有情共入普门满观音愿;降魔制外,令含识齐登觉岸遂善逝心。【印光大师题藏经阁联】〖藏经阁〗 藏经阁,又称藏经楼,是佛教寺院中珍藏佛像经籍之所,一般安置在中轴线的最后一进,为两层。下层为千佛阁(亦称千佛楼),正中供奉毗卢遮那佛,沿壁塑小佛龛供奉上千座小佛像。沿壁置立柜安置藏经。楼上主要是贮藏经书。藏传佛教、云南上座部佛教供奉的佛像与汉地佛教大致相同。但在塑造风格上吸收了本地区文化特点,各有特色。藏传佛教吸心本教的一些神祗,普遍供奉度母、金刚等神像,塑造风格、表现手法更加粗犷流畅。佛殿堂内除佛像之外,还有固定的庄严和供具。庄严有宝盖、幢、幡、欢门等,供具有香炉、花瓶、烛台、香水、杂花、烧香、饮食、燃灯等。佛光普照十方界;法雨均滋五性根。——印光大师题藏经阁佛殿慧焰重重,灯破千年之暗室;法源混混,滋生五性之灵苗。——印光大师题藏经阁经堂法海汪洋,深控彻底之源,方可谓无孤佛化;义山峻峭,直上绝高之顶,始堪云不负己灵。五时言教,非异非同,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有如海孕百川川赴海;三乘谛理,即多即一,由性现相,摄相归性,直似空含万象象依空。如来广远慈悲,畅谈三藏甚深之妙黄,普使众生开发菩提,销镕惑业,荡昏迷而复常寂照,摄果觉而总作因心,直同露滴沧溟,便是汪洋大海;甄陶化育,利益难名,我辈欣逢明诲,敢不卒年矻矻依教修行,彻底穷源,饮兹一味,自此罄空后际,导怨亲以共出畏途,用冀仰酬夫佛力;皇帝不忘付嘱,颂布五时秘密之真诠,悉令含识闻熏般若,清静根身,了挂碍兮获本圆通,即凡情兮全彰圣智,无异尘口华岳、顿成岌业高山;护念保馁,功勋罔测,吾侪幸遇指南,固当终日乾乾竭诚持诵,登峰造极,观彼太虚,由斯周遍十方,扶胞与以齐臻道岸,永期上报于君恩。——印光大师题藏经阁(108+108=216字)【印光大师题法堂联】〖法堂〗 法堂,七堂伽蓝之一,乃禅林演布大 法的地方。位于佛殿的后方,方丈的前方。相当于讲堂,而“讲”通于“讲教”,在禅宗,为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的宗旨,所以特称为法堂。慧焰重重,烁破千年之暗室;法源混混,滋生五性之灵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相离相而万德圆彰,究竟亲证夫实相;生慈心、生悲心、生欢喜心、生大舍心,心心印心而一尘不立,彻底显现乎佛心。——印光法师题法堂(30+30=60字)【印光大师题讲堂联】〖讲堂〗 讲堂,也称法堂,是佛教寺院中宣讲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在佛寺中其建筑规模仅次于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法堂除一般性的安置外,也供奉一些佛像,但堂中设法座,也称“狮子座”,供名僧大德宣讲佛法。座前有讲台、香案,两侧列置听法席。堂内鼓钟、法器齐备,钟在左鼓在右,供上堂说法前击钟鸣鼓所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牟尼佛说传道的图像。法座之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下设香案,开讲时钟鼓齐鸣。此外,有的寺院设罗汉堂,有的寺院院中或前后有佛塔,有的寺院还有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禅堂(念佛堂)和藏经阁(楼)等等。法会宏开,教行并进,欲得千机普育、利钝齐修,是故略资通途偏崇特别,以华严圆通菩提之妙因,唯在导归净土;讲筵大启,理事双诠,拟求万派朝宗、圣凡等益,由兹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印光大师题讲堂(44+44=88字)(此联印光法师自注落款:“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佛教净业社讲堂落成,命撰楹联,因标示宗旨。”)【印光大师题念佛堂联】〖念佛堂〗 念佛堂,也有称禅堂。净空法师对念佛堂的描述为:念佛堂采24小时开放。堂内划分三区。(一)拜佛区——佛像供在念佛堂中央,不靠墙(回字形),佛像前面铺地毯,供拜佛用。(二)经行区——佛像的四周边是绕佛经行用。(三)止静区——靠墙的两旁摆蒲团,供念累的人休息,只坐着听佛号,不念出声,这是止静区域。这三区不须有人安排、照顾,全随自己欢喜,想经行,就绕佛,想坐着念,就到到旁边静念;想拜佛,就到当中礼佛。佛堂里没有杂那、悦众,只用念佛机放佛号,大家声调跟着念佛机的声调一致。进佛堂只有一个规矩:绝不说话也不打招呼,法师也不例外,见如不见,否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法师好!”佛号里夹杂“法师好”,那就闲岔。饮食采取自助餐式,一份份准备好,无需人通知,饿了就去吃。如此清净、庄严,功夫才能得力。佛堂隔壁辟一间休息室,做成通铺,累了就到里面休息。这样的念佛方式符合谛闲老法师的教诲,无论绕念、坐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一醒过来,佛号就接续,多自在!这是真精进,真得力。所以一进入念佛堂,真正生欢喜心。欢喜念多久就念多久,欢喜何时离开就何时离开,不与任何人打招呼。这种念佛的方法好,毫无压力,非常适合现代大众。 了君大事唯修净;畅佛本怀在往生。三业相应,往生有份;六根都摄,见佛无难。五蕴皆空,六根俱寂;一尘不染,万德圆彰。力修戒定慧空,则无我见;常念慈悲喜舍,方契佛心。因戒生定,定慧圆明菩提本;由教入净,净禅贯彻觉道成。决志求生,效昔贤将错就错;一心忆念,至今日人云亦云。何必问是谁,此道于今昭日月;但能常系念,佛心无处不慈悲。照见五蕴比空,远离颠倒梦想;都摄六根净念,上合本妙觉心。【印光大师题三教堂联】〖三教堂〗 三教堂是佛、道、儒三教的集成殿堂。中国宗教的发展与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使佛、道、儒的思想能够相互兼容,在教规上相互借鉴,在教义上相互沟通,不排斥对方,趋于大统,构成全部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据灵崖寺《创建三教堂碑记》哉:“盖谓人开于子地,避子丑口,生与寅,才降就一弃资成释、道、儒也,其设虽异,归治皆同,……处定三圣金容,难缺殿阁持诚,创建宝殿,众缘。”这段记载是三教祖上大同的真实写照和总结。故此,道观不再只有道士主持,佛教僧徒也同住庙内,儒教徒也前往致祭。因此就在佛教寺院中、宗教庙宇中出现了三教堂。在神像集聚的华阳宫古建筑群中,是再所当然的。三教堂内把三教鼻祖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像供奉,众像蹲坐端庄,或视世皆空,或哲理奥妙,或教理师表,雕塑出了不同的风范,造型各异,各有千秋。儒释本同源,道并行而不悖;内外原一体,理交显而弥彰。【印光大师题地藏坛联】〖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释迦牟尼说,要在他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让地藏菩萨留在世间,以普济众生,包括地狱中的饿鬼、畜牲与其它众生。并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大乘佛教强调,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地藏菩萨主张:“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宋高僧传》记载,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族金乔觉,时年24岁,手携一白犬渡海到九华山。当地主人闵公问他要多少土地作为说道场,金乔觉说:“只要一袈裟土地。”闵公当即应允。谁知那袈裟闻风而起,罩住了九华山的九个山峰。于是九华山就成为地藏菩萨化身金乔觉显灵说法的道场,直到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夜圆寂,终年99岁。其颜面如生,遂为其建塔纪念。塔与殿屡经废兴,今存者为同治年间重建。在安徽省九华山神光岭有肉身殿,殿宇顶覆铁瓦,殿内七级木植宝塔,高约17米,每层有佛龛八座,供地藏菩萨坐像,殿前石阶81级。殿后月形瑶台,台上列铁鼎,终日香火不断。佛教寺院地藏坛供奉的地藏菩萨像多为结跏跌坐貌,头戴天冠,身披袈裟,百相庄严、安祥。右手持锡杖,意“金易震开地狱门”,左手托如意宝珠,意“明珠照彻天堂路”。金乔觉说法时,闵公深感其佛法无边,遂令其子道明,皈依空门。后来,闵公也成了佛门弟子。地藏王像旁,有一年长手持拂尘的老者即闵公,而那位年轻的和平尚即闵公之子道明。因地藏菩萨对地狱受苦的众生,十分悲悯,所以在葬礼仪式上,经常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使得一切罪苦众生,蒙地藏菩萨慈恩妙法,最终得到清静圆满的解脱。洪原发时,生蒙度脱;尊经演处,罪自消亡。遍法身寻声救苦,随类现身,首推观音大士;举冥阳兴慈运悲,常时垂手,莫过地藏愿王。——印光大师题观音、地藏(上联题观音,下联题地藏。)观世音观众身以说妙法,随尘刹感、遍尘刹应;地藏王空地狱而尽生界,行如来事、慰如来心。——印光大师题观音、地藏(上联题观音,下联题地藏。)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缅于乐拔苦之心,其三际十虚而莫既;地狱已空,始示成佛,溯兴慈运悲之念,举五乘九界之无遗。【印光大师题如意寮联】〖如意寮〗 如意寮又称延寿堂。在丛林中,病僧用来养病、休养的地方。因为含有祈求延长色身寿命而延续法身慧命的意思,所以亦称延寿堂。也称为“省行堂”,取其“省察行苦,以兴悲智”之意。万德洪名常忆念;百般幻病自消除。【印光大师题三门联】〖三门〗 三门,又称山门。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故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天龙八部)像。金刚力士手执金刚杵,为守护佛法的护法神,其形象一般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是者,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诣菩提场,趣寂灭殿;登圆通路,入解脱门。法道幽深,直入圆通妙境;如门广大,全彰寂照真宗。——印光大师题法如庵三门经承北阙、律阐南山,续慧命于将来,直使普天含识顿明寂灭真心,竖穷三际; 道继西乾、宗传东震,开佛知于当念,咸令法界有情彻悟圆通妙性,横遍十方。——印光大师题三门(30+30=60字)【印光大师题药师联】〖药师佛〗 药师佛就是梵文Baisajyagurvaiduryaprabhasa音译:碑杀杜娄噜。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佛,又称为大医王佛,按佛经所说,他是东方流璃国土的教主,药师本用以比喻能治众生贪、瞠、痴的医师,在中国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灾延寿。在中国许多大寺院的大雄宝殿中,释迦牟尼佛左边的代表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如来佛。相传他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病苦,治无明固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药师如来佛能够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痛苦,消灾延寿,因此有我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如来佛信仰很兴盛。有的寺院没有专门供奉红师如来佛的药师堂。花师佛像一般是左手执药器,右手结定印,身披袈裟,结跏跌坐于莲花台上。药师如来佛的胁侍菩萨,一般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也有是观音、势至为其胁侍菩萨的。如来誓愿宏深,普利有情,果能心克所住,持洪名自可灾遍消尽六道苦;经咒神威广大,齐资含识,若肯念不分驰,汇圣教定然寿得延及两足尊。【印光大师题素食处】〖素食处〗 素食处亦称斋堂。指禅宗寺院的食堂,也就是僧尼用餐的地方。又称五观堂。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进行观想:“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爱得起如此供养吗?“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年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嗔心。“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推吾人恶死之心,巧行救济;体天地好生之德,永戒残伤。【印光大师题天王殿联】〖天王殿——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佛经称,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现代佛教界也有人认为指四个星球),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即我们所居世界)、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天王住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其任务是各护一方天下,故又称“救世四天王”。四大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他原为印度乐神,表明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保护佛法不爱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缠龙或蛇(他原为“天龙八部”中群龙的领袖,“龙”为梵文“蛇”的汉译),或持绳索(用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有的另一手持宝珠(取龙戏之意);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他原为印度财神),有时左手握神鼠(传说称,唐天宝元年安西城被蕃兵围困,北方天王在城北门楼上显现,大放光明,同时有数百神兵击鼓,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蕃兵大惧,望风而逃)。明清以来,受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将四大天王的兵器作了汉语“双关”式的履行:南方增长天王掌青光宝剑,职风(与“锋”谐音);西方广目天王掌碧玉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掌混元珠伞,职雨;东方持国天王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龙蛇可捋顺)。至此,四大天王汉化成了护国安民、风调雨顺的佛教天王。企慈云普覆尘寰,以天王身作如来使;期法雨均沾沙界,现大人相镇圆通场。——印光大师题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天王殿〖普陀山法雨寺〗 法雨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寺前有海会桥,是普陀山第二大寺院,世称后寺。占地面积333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余平方米。全寺掩映在参天古木这中,明万历八年(1580年)麻城僧大智从西蜀来普陀礼佛,在此结茅居住,题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郡守吴安国改额为“海潮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朝廷赐名为“护国镇海禅寺”。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称“法雨禅寺”,延用至今。法雨寺主要建筑为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方丈殿等。寺内还建有安养院,老年僧人在此熙养天年。1983年法雨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印光大师题戏台联】〖寺庙戏台〗 佛教寺庙中设置戏台,是为酬神敬祖、祈福禳灾提供演出舞台,这对吸引广大信徒,增加香客凝聚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清代嘉庆《浙江通志》载:“始东瓯王信鬼,故瓯俗多敬鬼乐祠。”由于民间有敬鬼神的习俗,各地遍布寺庙,而寺庙中的戏台最初产生与宗教祭祀活动以及民间祀神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宋代叶适在《永嘉端午行》诗中称:“岩波腾沸相随流,回庙长歌谢神助。”可见早在宋时,寺庙宗祠逢祀典就有了献演乐舞。不过,寺庙演戏,名义上是酬神,实际上是为庙会张扬声势,增添热闹气氛,招来更多的香客,如浙江温州每年的三月初“迎东岳(忠靖王)”活动,请王山庙巡城,以驱瘟疫,当神归殿后,庙台即上演戏曲,昼夜锣鼓喧天,庙内庙外游客如织。显而易见,戏台成了庙宇不可缺的一道风景线。寺庙戏台在演了之前必先举行开台仪式,含有祈禳逐疫、驱邪破煞之意。旧时寺庙中新建戏台或旧台重修,必须进行开台仪式。开台仪式是汉民族庙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台时扮演五小鬼上台争食,尔后一声锣响,上来亨哈二将,将五鬼赶下戏台,一直赶到寺外。亨哈二将下去后,值日功曹即上台宣读祭文,读毕将祭文烧化。这时会首、寺祝、掌班三人上台,掂香点烛跪拜祝祷,唱一段《祭神咒》,事毕三人同时下场。此时锣鼓声响,四校尉、关平、周仓引关公上场,关公唱罢复念宾白,大意为:“今有某地方新建戏台,酬神娱众,共庆升平,四方恶鬼必须远避,胆敢违抗者,青龙刀下取尔性命!”念毕关公舞刀,在唢呐牌子声中,众人下,开台仪式即告结束。 权制排场扶教化;巧垂明训振纲常。典型示彼将来,俾狂夫克念作圣;奸谀诛于已往,庶潜德大发幽光。寓褒贬,别善恶,庆殃福极,报不爽于惠贤奸,发馈震聋,允作千秋藻鉴;扶教化,振纲常,慈孝仁忠,义各尽于君父子,移风易俗,洵为万世典型。【印光大师题仙人井观音联】〖普陀山仙人井〗 仙人井位于普陀山几宝岭南麓、玉堂待右侧,在千步沙上有一堵逶迤曲折的围墙。墙内老树横卧,冠如华盖,荫天蔽日。有个石窟,低丈许,壁间题“万福来朝”;窟中有孔如斗,即为仙人井,此井紧临大海,井深3米多。泉水从井底涌出,虽大旱大涝,均无增无减,暑则凉,寒则暖,其色莹碧,饮之甘美润爽。相传秦时安期生曾汲井水炼丹,也有说西汉梅福、东晋葛洪也都曾汲井水炼丹制丸,他们都是相传的羽客仙人,故此井以仙人名之。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僧人戒如写的《砌井功德碑记》记其事。悲愿宏深,故从个里涌甘露;慈恩浩荡,致使寰区尽竭诚。—— 印光大师题浙江省普陀山仙人井观音【印光大师题灵岩山寺智积殿联】〖灵岩山——灵岩山寺〗 灵岩山座落在江苏省苏州城西南30里的木渎镇旁,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多奇石。灵岩山对石嶙峋,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说。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灵岩山。又因为山石颜色深紫,可以制砚,又称砚石山。山南峭壁如城,相传吴王曾在山上筑有石头城,故又名石城山。灵岩山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灵岩奇绝胜天台”的美誉。主要景观有吴王井、玩月池、流花池、西施洞、琴台等。沿登山御道拾级而上,首先是继庐亭,因灵岩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师的别号继庐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接着是笑亭,相传始建于宋代,东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释友。备折再上是落红亭,灵岩也有“象山”之称,旧有“象王回顾落花红”之句,这里是观日落之佳处。亭东乃印光塔院,为印光和尚埋骨处。落红亭古有西施洞,相传越王勾践与范蠡献西施给吴王夫差于此等候。后人在洞前建屋,洞内镌刻观音像,洞外种有紫竹,所以又名“观音洞”,香火颇旺。落红亭左折而上约300余步,人称百步阶,为乾隆帝登灵岩时所筑御道的一段,山势陡峻。道旁有一方形砖砌之台为梁代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的衣钵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面向大湖,故有“乌龟望太湖”之说。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石上有脚印,据说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乡。山顶是灵岩寺,即吴王“馆娃宫”的旧址。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灵岩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为典型的中国佛教道场之一。灵岩寺建在山顶,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寺门前松木参天,门额“灵岩山寺”为赵朴初题写,进门便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再进为前院,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界清桥,据说大雨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气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巨像,迦叶、阿难两弟子侍立两旁,佛祖背后为海岛观音,东西两壁排列十六罗汉。大殿后壁供奉文殊、普贤。圣德难思,特现象身说法要;悲心无既,永留本寺作帡幪。灵岩灵迹有永夫,是显轮回旷远;智积智谋启陆相,用彰佛道渊深。证法华而来灵山,追随多宝塔中佛;现色身以医陆弟,愍念阎浮世上人。〖智积菩萨〗 智积菩萨,江苏省吴县灵岩山道场祖师之一。据《灵岩山志》:唐宰相陆象先(苏州人)之弟,病于京师,国医无效。一僧求见云能治,令取净水一盏,向之念咒几句,念水噀之,立即痊愈。谢以诸物皆不受,曰:“我名智积,汝后回苏,当往灵岩山会我。”后其人至山,问之,无有名“智积”者,心甚惆怅。遍观各殿堂,见壁画间画像,乃为己治病之僧也。因特建智积殿。《灵岩山志》载之智积菩萨以画像现身,显示道妙之事颇多。此其一也。今灵岩山犹存一古井,名智积井,尚供僧众饮用焉。〖开元寺〗 开原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园内,被称作无锡的“小灵隐”。它是无锡市一个非常有名的寺庙,该寺始建于1930年,由荣德生出资和广福寺量如和尚商议募捐而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遭到毁坏,1983年始陆续重建。开原寺内有三宝:泰国弥勒佛镀金铜像(泰中友协赠)、日本平丰梵钟(日本明石市日中友协赠)、缅甸玉佛(美籍华人赠);还有美国佛祖菩萨绘画像;尤其是荣毅仁先生在修建玉佛大殿之后,收集到一部清代光绪年间的《大藏经》,它是梅园十分珍贵的文物,在无锡也仅有这一部是完整的。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印光大师题江苏省无锡开元寺念佛堂【印光大师其他撰题联】览镜知惭宏宝训;规今师古振禅林。——印光大师题禅林宝训大事因缘,端归实相;一乘源本,在报亲恩。——印光大师题法华坛地壮菜根粗,因真果正;粪多茄子大,德厚福隆。 ——印光大师题菜园继往开来,道通天地有形外;祖尧述舜,恩遍飞潜异类中。——印光大师题孔圣殿慧日丽中天,灭尽瘟疫之霜露;慈云覆大地,滋荣福寿之根苗。——印光大师题浙江省定海县送瘟下民背觉合尘,致使天灾以见告;大士寻声救苦,因怜葵悃之诚求。——印光大师再题浙江省定海县送瘟宗镜圆照,万善同归,本教义而续慧命;法华一部,佛事百八,振大机以警愚顽。——印光大师题永明塔院教判五时,化仪化法双诠,灵鹫亲承诸善逝;佛明六即,心作心是并阐,支那弘道无二人。——印光大师题智者坊经宣秘藏,送瘟神即归天府,岂徒一邑安康,纵属邻邦不为壑;咒诵真诠,祈吉耀常照下方,既锡阖境福庆,兼令通国沐容光。——印光大师再题浙江省定海县送瘟肉食忍心招劫运;素餐善念致太平。——印光大师贺功德林己立立人,是名上寿;知非非断,可谓长年。——印光大师贺佚名寿诞体干父坤母之心,永除肉食;存民胞物与之念,特备素餐。——印光大师再贺功德林效伯玉之知非,五十年愆尤,从兹尽忏;师仲尼之立命,百千世懿范,永用遵行。——印光大师贺佚名50岁寿诞张戒网以振宗风,二谛圆明,诚足追踪往哲;布慈云而降法雨,三根普被,允堪贻范后昆。——印光大师贺传戒【印光大师撰挽联】圆满菩提,常光现处幻缘灭;庄严净土,本有彻时真智生。——印光大师挽某法师心契真常,普为怨亲修圣道;身偿业债,浑忘人我归莲邦。——印光大师代撰吊挽孙传芳〖孙传芳〗 孙传芳(1885-1935),字馨远,山东省历城人。比业于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步兵科。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回国,经过考试,清廷赏给步兵科举人,曾任第5标教练官。1921年8月任长江上游警备司令兼第二师师长,成为直系军阀的干将。1923年1月任福建军务督理。1924年被任为浙闽巡阅使兼浙江督军,封恪威上将军,成为后期直系军阀的骨干。江浙战争中打败奉军,占据沪、苏、皖一带,自任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1926年11月在江西战场为北伐军击溃,投靠张作霖,与奉系直鲁联军张宗昌部联合与北伐军作战,势力达到鼎盛大时期。1927年又失苏、皖地盘,8月反攻南京,在龙潭兵败。1928年逃往沈阳,后避往大连、天津。1925年11月被施剑翘为报父仇击毙。十载住天童,恒以诗歌傅密印;一朝生佛国,永随观势证圆通。——印光大师挽浙江省鄞县天童寺寄禅和尚〖天童寺〗 天童寺位于浙江省鄞县东太白山麓,中国佛教禅宗著名寺院。晋代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僧交兴来此结茅舍。唐代开元二十年(732年),僧法璇始建,称古天童寺。其址今已废。至德二年(757年),僧宗弼建新寺,即今天童寺址。乾元二年(759年)名为天童玲珑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景德禅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册名天童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1978年全面整修。寺院规模宏大,建筑巍峨,群山环绕,清幽静穆。王安石有游天童寺诗云:“村村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山梵王宫。”寺内主要有万工池、七塔苑、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经楼、罗汉堂、钟楼、御书楼、御碑亭等。佛殿高18.9米,重檐琉璃顶,殿中三世佛坐像三尊,高9.38米。南宋以后,天童寺名僧辈出。僧人正觉内住持天童寺约30年,倡导“默照禅”,著有《宏智禅师广录》9卷行世。乾道四年(1168年)日僧荣西来寺学禅。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僧道元从该寺如净求法,归国后,创立日本曹洞宗,迄今不衰,并尊天兰寺为其祖庭。(寄禅和尚简介见下第二再挽联附录)本来面目,即俗恒真,俯向碧潭观夜月;毕世操持,似退实进,倒骑驴子上庐山。——印光大师平交挽住市廛小庙僧汇阴入界而头头合道,数十年教义宗风,徒成景仰;泯根尘识而法法归真,一刹那因圆果满,永作津梁。——印光大师挽讲楞严禅心虚寂,净业精纯,蒙佛接引以往生,不枉数十年来居海岛;道貌威棱,清神卓荦,令人敬畏而景仰,允堪千百世后作典型。——印光大师挽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老修行以求生得故乡之风月,生本无生,无生而生,生于无生之净土;以示灭作险道之导师,灭实不灭,不灭而灭,灭于不灭之秽邦。——印光大师挽某法师痛法道之式微,腹蕴经纶,志图恢复,援官长以作金汤,何意半途而逝;冀宗风之丕振,心悬藻鉴,口吐珠玑,刊枣梨以普流布,可云永劫常存。——印光大师再挽浙江省鄞县天童寺寄禅和尚 〖寄禅和尚〗 寄禅法师(1852-1912),俗家姓黄,名读山,字福余,湖南省湘潭县人。清咸丰元年庚戌腊月初三日(1852年1月23日)出生于湘潭县石潭镇的一个贫困农家。他父名宜杏,佃田耕作,母亲胡氏,烧香礼佛。幼读私塾,7岁丧母,11岁丧父,曾两度失学。他还有一个弟弟,由于家贫无所依靠,寄养于族你家。同治七年,寄禅16岁时,自思父母早亡,孤苦无依,人间有如火宅,不可久住,遂投入湘阴法华寺,礼东林和尚为师。寄禅本来法名敬安,字寄禅。但到后来,却以“八指头陀”一名行世。事由他27岁时,到浙江宁波阿育王寺礼佛,在舍利塔前剜臂肉如钱大者数块,注油于中燃之供佛,复燃去左手两指。因此自号“八指头陀”。他不仅燃指剜肉,还燃顶至腹共108处;两臂燃的瘕痕连绵殆无完肤。这种舍身为法的苦行,使人赞叹不已。寄禅外参访7载,于光绪十一年(1888年)回到湖南,是年34岁。以后18年间,先后六主名山,包括衡阳罗汉寺,南岳上封寺、大善寺,宁乡为沩山密印寺,湘阳神鼎山,长沙上林寺。52岁时受请出任宁波太白山天童寺住持,于民国元年(1912年)圆寂于北京法源寺,世寿61岁。解同霁月光风,上继密云之法道,方欲宏开学会,接引后昆,岂料竟生极乐克因去;诗等金声玉振,永为苦海之慈航,尚期亲证圆通,追踪光觉,急宜复入娑婆了愿来。——印光大师再挽浙江省鄞县天童寺寄禅和尚(32+32=64字)追忆拈提,意旨昭著,悉令认影狂徒,即时还得本头,可叹天不假年,致使法门亡砥柱;每吟偈颂,声韵铿锵,普俾抛家浪子,直下顿开宝藏,堪悲事未遂志,遽教后进失规绳。——印光大师再挽浙江省鄞县天童寺寄禅和尚(33+33=66字)白手起家,居廛为政,数十年广行慈济,大展经纶,无边际清操高风,讵料徒成夫景仰;赤诚护法,即俗修真,当斯时顿弃幻躯,直升安养,绝对待本光常寿,必将彻证于唯心。——印光大师撰寺僧挽佚名大商家护法(33+33=66字)仰承师志,创建禅林,普令参请缁流,得以安身立命,幸值年高德邵,式范后昆,何缘月落青天水到海;上叩帝阍,乞颁龙藏,悉使宗教开士,因兹达本穷源,既经质谢神迁,亲侍大觉,当必心冥理地道符空。——印光大师挽留云寺观月和尚=================================================================【挽印光大师联】法音宣流,令得殊胜利益安乐;慈悲嘉祐,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夏莲居挽印光大师〖夏莲居〗 夏莲居(1884.04.20-1965.12.14),原名夏继泉,号一翁,字溥斋,又号渠园,山东省郓城人。甲申年二月二十三日生于新疆于阗,己已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于北京仙逝,享年82岁。清末曾任直隶知州、江苏知府、山东团练副大臣等职。辛亥革命中被公推为山东省各界联合会会长,宣告山东独立。民国元年被聘为山东督都府最高顾问兼秘书长、参谋长等职,以后主要倾心于人化、宗教事业。佛法方面追踪古德,继佛光明,德风广被,大众同钦,号为南梅(梅光羲)北夏(夏莲居),正如衡泰,为众仰止。盖由弱冠学儒,广研程朱陆王之学,甫壮学佛,受戒于宗说俱彻之明慧老法师,广参内典,深游佛法,从显入密,摄禅归净,圆解圆修,融通无碍。乙丑年因山东军阀张宗昌加害,避居日本,备受朝野尊重,各宗耆宿无不亲晤,倾谈心要,贤俊之士多来问学,甚至恭执弟子之礼,终身不论。归国后,掩关津门,会集《无量寿经》,誓为此经会成完美之本,以满先贤两千余年未偿之愿,乃谢绝宾客,冥心孤诣,三年不下楼,稿子经数易,方庆告成,普海同欣,称为善本。“9·18”后,悲洗劫将临,乃来京宏法,应广济寺方丈现明老和尚之请,宣讲净土法门,现老与京各寺之方丈均搭衣列座,为影响众,莲翁老在京大宏净宗,广育英才,数十年如一日,沾法益者不可胜数。一代尊宿谛闲、慧明、省元诸大长老对其均甚推重。1964年红白教大德贡噶活佛曰:“此间堪任无上密法金刚阿阇黎位者,唯夏公一人而已。”解放后宗门耆宿虚云老法师赞其曰:“不意为北方能会晤如是之大善知识。”1965年冬稍感不适,夜间于念佛声中安祥西逝。
版权所有:大悲咒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