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南老师口述:《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出版

发布时间:2019-10-10 09:40:26作者:大悲咒常识网
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

南老师口述:《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出版

  ——纪念抗战胜利七十週年

内容简介:

◎2003年杨麟先生筹备拍摄《去大后方》纪录片,南师对此事与抗日历史的谈话记录。

◎内容除了南师个人的所见、所闻、所经历外,颇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刘雨虹

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南怀瑾先生讲

面对历史

关于题目

丰臣秀吉就打中国

有骨气的人

九一八与义勇军

我的浙江同乡

\

高宗武的事

三个半可怜人

发挥抗战精神的三部小说

军阀遍地

他爱黄埔

奔向大后方

悲惨的逃难

少将满街走 上校多如狗

爷爷上八路

五十万银大洋买半个中国

真假冯庸

低调俱乐部与焦土抗战

中日和谈的故事

抗战前全民备战

美国CIA与戴笠

中日孤儿都救助

西安事变之谜

灌县灵岩山的聚会

杨府的各路人马

蒋介石与张学良

《指月录》与屠宰业

附录:《去大后方》记录片前言╱南怀瑾先生

《去大后方》主题歌词

书籍摘录

杨麟动了一个新的念头,非常好,他想将七七事变前后,全国的青年、平民,发动抗日战争的情形,拍成纪录片。杨麟那个时候还是小孩子,他父亲杨管北先生和杜月笙先生,当时都已经到重庆了。后来杨麟由祖父带著,从他的家乡(上海吧?哪裡出发我不知道。这个杨麟自己知道)到重庆大后方。他一路看到老百姓、学生们,为了国难当前,千辛万苦都奔赴大后方,团结起来为抗日战争而奋斗。回想起来,这些历史故事很多,有血有泪,非常惨痛,也很悲壮。杨麟现在已过了古稀之年,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怕这些历史真实资料丧失了,所以对这件事非常热情,希望把这些历史故事,编成一部电视连续剧或一本书,流传后世。我非常同意杨麟的这个主张,真的很难得。

面对历史

我认识杨麟的祖父,是因为他父亲的关系,跟杨麟家已是三代的交情。我在上海时,杨麟提出这个意见,我除了赞成以外,也答应把我所知道的资料提供给他作参考。他的动机跟我们是一样的,撇开政治、党派关系,撇开人我是非的意见,以自己亲身所经历、所见、所闻,讲一个公平现实的历史情况。

其实要这样做,是很难的。抗战到现在经过了五六十年了,我们中国的历史经历这麽大的转变,可说是几千年来的一个大变化。由于这个大转变,许多历史真实的事相都没有了。我跟杨麟曾经提过的,要嘛在各省、各县,乃至国民党所保留在台湾的中央研究院,或国内有些地方图书馆,把百年来旧的报纸、刊物(假定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破坏、烧毁的话)可以零零碎碎集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

记得十年前(一九九三年),大陆一般人所称的左派首长,由邓力群先生他们领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想要编写一本真正历史,由推翻满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历史,他们为这事开了一个会,想公平的讲述这段历史的经过。这件事情,曾在国外发行的一本《九十年代》的刊物登过。后来推出王震先生作名誉会长。王震先生大家知道的,是中共平定西北很有功劳的名将,不过,很奇怪的,把我也推为名誉会长了。因为他们希望对两党比较都有交情的人士参与,才能很客观的编写一本历史。

这个不相干,我提这个事的意思是,真的要对历史有个公平讲法是非常难的。老一辈的人差不多都过世了,尤其亲身经历,对各党各派藕断丝连有一点交情,真知道内容变化的人,并不多了。所以看了杨麟先生拿来的,这部历史电视纪录片的纲要,我就愈感觉这件事情的困难。因为这个构想,必须要有当时新闻纪录的画面,但是抗战的新闻纪录片太少,参与的人物也太少,杨麟现在都七十多了,他当时由祖父带著一路走向大后方,也没有录影片子。因此我给杨麟提议,最近我看到的一部电影《我的1919》,你们要写剧本可以参考一下。那是根据顾维钧先生的回忆录,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加巴黎和会的历史镜头,中间有新闻纪录片。那麽,现在杨麟想要做这样一个大题目,是很难的,尤其是像杨麟,像我,所知道的,只是西南半个中国这一边,至于华北、西北、东北这方面的原始资料,就更欠缺了。

所谓抗日战争,以现在的立场来讲,是全国性的,超越一切党派的。至少当时在形式上,是以国民党蒋介石先生所代表的那么个局面,现在要回转来讲当时的情况,就很困难了。所以我以前就常常感叹,现在也差不多这样感叹,我告诉青年学生们,古今中外的历史,大半都是假的,人名、地点、时间是真的,内容则曲折复杂。因为都是后面的人写的历史,中间的经过,有时代的主观成见插了进去。至于小说,我说都是真的,人名、时代、地点也许是假的,那些故事里描写的人情世故,悲欢离合,大部份是真有其事的。这就是说明,要讲一个真实的历史是比较难的。老实讲,即使是亲身经历的回忆,也像是梦幻泡影一样,都非真实。就连自己本身经历过的事,要讲起来都难,更何况讲一个历史大变动的事实,那就更加困难了。

关于题目

杨麟现在交给我手边这份构想,分有宗旨、作品等,跟现在演历史剧差不多。它的大题目叫「共赴国难」,这个没有错;下面小标题叫「大迁移」,这个不对,因为共赴国难不是迁移。后来我想大迁移不对,大逃亡更不对。大逃亡,好像中国人太没有志气了,这是违反中国民族精神的,所以这不是中华民族的大逃亡。从历史纪录上看,中国人是有过很多次的逃亡,我觉得你们也许可以用大迁移,但还是有问题。

大迁移在历史上有这个事实,譬如唐朝末代的乱,那个时候政治变化,社会变动,很多北方人过了黄河、长江,向南方各地分散,就成为各省的「客家人」了。这是唐代末年历史的浪潮,说逃亡也可以,对我们历史讲,可以说是逃亡(避难)吧!所以我经常说,客家言语是唐朝的言语系统,如果我们读唐诗宋词,必须要用客家音,或者是用福建闽南的音来读,对文学诗词的了解就接近了。如以现在国语来读就有问题,因为许多音韵都搞不通。所以广东话、福建话,我们勉强说它是唐、宋两个时代的国语系统。客家话、广东话等于唐代的国语系统,福建闽南话是宋代国难时,人民向南移动的语系。语言变化跟时代的变化有关联;文学的变化,尤其民俗文学的变化,也跟时代大有关联。

那么,我中间插入这段话,是在思量这个题目用「大迁移」,或「大逃亡」哪个才好。后来我想想,抗战时发布的官话,号召共赴国难,用的是全国抗战「大动员」,但这个名辞好像太学术化了。抗战胜利以后,大家回家接收就叫作「复员」。所以有关这个题目用大迁移、大逃亡、大动员,究竟用个什麽说法,能非常恰当的表现出我们是在迁移、慷慨悲歌,壮烈共赴国难的一个名辞?

这个题目我只提供意见,不敢作确定。为什麽不敢作确定呢?这是文学性的,也是学术性、历史性的,下笔想确定一个很好的题目,实在很难。这是一点,希望杨麟你们提倡的人注意一下。现在引用很古老的思想 ──孔子的话,就是要「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故首先要正名。

丰臣秀吉就打中国

其次,你们所提这个事情,真的要讲,可以从缩近一点时间开始讲起。要讲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希望大家注意两个要点:一、要研究韩国的近代史,二、要研究日本史(不是近代史)。日本侵略中国在历史上大大小小有六、七次了,明朝的时候有很多次,都在东北、山东,尤其江浙、福建、广东边疆沿海一带,也包括对朝鲜侵略在内。这次,我们说的抗日,是指日本正式的侵略,可以说是第八次,是最大的一次。

由于大家没有好好研究日本史,所以对于日本过去侵略我国沿海,蛮不在乎,只在历史上小小的纪录一笔,因为国家疆土太大了。

日本人侵略中国,在明朝很严重。明朝时代日本出了一个军阀,我们叫他是军阀,而在日本史上叫作「幕府」。那位幕府首领「丰臣秀吉」,在日本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人物,他是贫民小子出身,最后整个日本都掌握在他手里。所以日本的天皇,讲起来很好听,但两千年来始终是个傀儡,很可怜的。如果研究日本史,就知道天皇常常被幕府们逼得没有饭吃,要宫女们拿字画出去卖了过生活。我记得日本有一代,一个皇后带著太子跳海自杀,可怜到这个程度。当然,现在我也懒得翻日本史,只凭脑子的一点记忆。那个皇后带著皇太子被权臣逼得没办法,带著传国的玉玺、宝剑一起跳海了。也可以说日本后来的天皇,玉玺、宝剑都靠不住了。在我们明朝时期的丰臣秀吉,想要先侵略朝鲜(韩国)再打中国,他预定日本帝国的首都在「宁波」,而朝鲜、东京只算是陪都而已。

\

再插一段民间流传的小故事、小笑话。道教江西张天师是唐宋时的封号,抗战的时候,张天师逃到上海,后来到台湾。张天师说他是有法术的,他的法术令牌就靠他一颗印和一把剑,不然鬼都不听话。结果宝剑在上海嫖妓时被妓女偷走了,印也掉了。这等于我讲到过去日本的天皇是很悲惨的那样,后来天皇的权威塑立起来,是在「明治维新」时代。

我讲这个的意思是,要讲真的历史真是太难了。尤其我最近常常发现,中国人研究文化史以及历史的演变,并不懂日本史、韩国史,只单独看中国跟西方的衝突,忘记研究整个大亚洲的历史,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琉球等,这样就会忽略整个汉文化大圈子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现在大家研究学问,只针对西方史跟中国史演变的衝突,就以此来概括了东方历史的演变,那是有缺陷的。

纪录片《去大后方》前言:

南公怀瑾先生 讲述

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命运,从甲午战争开始,直到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正面侵略中国,人们所谓的八年抗日圣战,同时也因此而引起的「世界第二次大战」。我们国家民族在这个时期中,所遭遇史无前例的惨痛牺牲,那是无法用数字价值可以形容的。

但从历史哲学的演变来看,「祸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根。」所谓八年抗战,恰是为我们国家民族带来几千年空前未有除旧更新的转捩点。从今开始,新中国的隆盛,也正因为这一关键而展开。

而当我们在抗战圣战一开始,宣佈「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必须全民奋起,不惜牺牲焦土抗战」的号召。我们全国上下,无论工、农、商、学各阶层的人,并不需要任何命令,都自动自发地抛弃身家财产,涌向大后方,投身国难救亡的工作。所谓奔向后方,就是转投前方。因为抗日圣战,是全方位的,去后方,向前方,它的意义跟精神是一致的。

然而这样奋起抗战,涌向后方的人群,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一部国破家亡,身世凄凉惨痛的经历。如果综合来写一部全民抗战的实录,保证比写一部几千年来的二十六史还要多出很多倍。可是经过六七十年时间的洗炼,世事浪潮的冲刷,都已化为过眼的烟云。而今剩下抗战时期的年少遗民,也都达八九十岁的垂垂老矣的暮境。

在二零零四年的二三月间,和我有三代交情,七十六岁的少友杨麟,他也正是当时为抗战而走向远方的少年。因为他也曾经身临其境,忆当年,看现在,念苦难,想如今,感慨当时上下同龄遭难的人们将随物而化,将来的后生小子,再也无法明白我们国家民族这一段历史的真相。有感于此,始有这一部纪录片的诞生,影片专为保存民族正气,国家精神而作。其中一百多位尚在的遗民故老,讲述了他们当年去后方的亲身经历,其神精足以启迪后人。

当然啰,我也是当年参与大后方抗战工作的一分子,所以义不容辞,也要表达几句话。

刘雨虹先生的博客 【面对历史】文章节录:

昨天,南师怀瑾先生的一本小书,在台湾印好了,是有关抗日战争方面的口述纪录,只有两三万字,书名为《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出版前言如下︰

「二○○三年的十一月廿六日,南公怀瑾先生在香港寓所,接待了一位访客,这位名叫杨麟的客人,少年时代正值对日抗战,他在将届八十高龄之年,忆及抗战的岁月,就想制作一部纪录片,将抗战初期青年学子颠沛流离的艰苦逃亡情况,留传于后世莞尔。

杨先生后即制成《去大后方》纪录片,于电视台多次播放。今逢抗战胜利七十週年之际,特检出南公谈话纪录印行,一则勿忘国耻及抗战之苦,一则与大家共勉未来,为国为家共同奋斗走向光明。」

在这本小书中,南师再三说到面对历史的问题。他认为,古今中外的历史,大半是假的。因为后人撰写历史,其立场观点,与事实必定有所出入,所以不可能全部真实。

对日抗战是世界大事,南师所说的,是他个人所见所闻,以及亲自经历的点点滴滴。二战虽已过去七八十年之久,但在今天目睹战争,参与战争的人,仍大有人在,所以侵略者勿庸置疑的,就是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领导的日本,这个事实绝不容抹煞。

德国在战后,因能面对历史,对纳粹的行径深自反省忏悔并道歉,所以又能重新站了起来,并在欧洲已居重要地位。甚至有称欧洲为德国的欧洲者,可见德国的举足轻重。

但日本现在的安倍政权,不但不面对历史,反而扭曲事实,不顾世界各国的责难,更积极向军国主义的老路走去。日本的人民太可怜了。

注:此书目前只在台湾出版,暂无简体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讲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