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印光大师论念佛圆通章的闻思修

发布时间:2019-10-11 09:36:27作者:大悲咒常识网

印光大师论念佛圆通章的闻思修

印光大师非常重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赞叹弘扬不遗余力,不仅将此章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选定为《净土五经》,而且在对弟子的开示中,随机指示,反复阐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妙法。下面汇集大师文钞的相关开示,分述如下:

一、赞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为念佛最妙开示

在文钞续编卷下《净土五经重刊序(民国二十二年)》中,大师说:;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在文钞续编卷下《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中,大师也说:;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

在文钞续编《大势至菩萨偈赞》中,大师赞叹:

;势至菩萨德无疆,辅弼弥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观自在,导西不异普贤王。修因遍用根尘识,证果俱获圆通常。摄念佛人归净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大势至利生深,专主念佛法门。如子忆母忆世尊,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觉两相契,立刻返本还源。都摄六根妙难论,愿遍界流存。

二、赞;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念佛最妙方法

\

在续编卷上《复吴希道居士书》中赞;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在续编卷上《复幻修大师书》中开示:;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在三编卷二《复张曙蕉居士书八》中,大师说:;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最妙之制心法。

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净土!

文钞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可不负此生矣!

三、赞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

文钞三编卷一《复明性大师书》: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末后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见。况证四果(藏教)及七信(圆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四、将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选入《净土五经》

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楞严》五卷末《大势至菩萨章》,乃净宗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岂有文长之畏哉。文钞续编卷下《净土五经重刊序》:;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怀,较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金陵净土四经板,已经模糊。修净业者,苦无最清爽之读本。因为铸板,以势至念佛圆通章,附于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若论法门缘起,宜以无量寿经为首。今为便于读诵,故以阿弥陀经为首。阅者谅之。

五、大势至念佛圆通决疑惑

1、决关于大势至念佛圆通;念性原生灭,如何得圆通的疑问

大师在增广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中开示:;实际理地,方无生灭。佛事门中,何一非生灭法乎?等觉菩萨,破四十一品无明,证四十一分秘藏,亦不出于生灭之外。是生灭乃生死之根,亦菩提之本,视其人之所用何如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以彼背觉合尘之生灭,转而为背尘合觉之生灭,以期证于不生不灭之真如佛性也。

2、决大势至念佛圆通不如观音耳根圆通之疑

印光大师在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中开示:;此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为对阿难多闻,及娑婆闻性最利之机,故文殊选择,唯取观音。而净土念佛法门,普逗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之机,故列于弥勒之后,观音之前,以密示其普逗群机之意。否则当列于虚空藏之后,弥勒之前矣。刻论普通法门,必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唯上上最利根人,可于现生即了生死。若非此等根性,则或二三四五生,或二三四五劫,或至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多多矣!以仗自己戒定慧力,断尽贪瞋痴烦恼惑业,故难。况时丁末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知识稀少,魔外纵横,正见稍亏,即堕魔羂(网)乎!唯净土特别法门,仗弥陀慈悲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之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俾使上上根人,速证无生,即下下根人,亦预圣流。其为利益,何可名言!

此义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谓为谬妄也!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佛,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此法门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盘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由此可知,大势至念佛圆通在判教上,属于净土特别法门,普逗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之机,不可以以通途教理评论。

六、特点

1、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明性大师书》:;又楞严经势至圆通章末后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又在增广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中开示:;又此念佛虽属意识,而诸识咸具。不观上文都摄六根乎?六根既摄,则六识将何为乎?即转送含藏者,亦唯此事而已。

2、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

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楞严》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殊选圆通偈》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

3、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

\

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

4、普被三根

复戚智周居士书二:;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故令二十五圣,各陈宿因。末世众生,无论上中下根,皆当以势至念佛法门,自利利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

三编卷二复张曙蕉居士书八

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敬严肃之理乎。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果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七、方法

1、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

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2、摄耳谛听,即是摄六根之下手处

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民国二十四年):;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三编卷二《复常逢春居士书七》:;念佛下手,最要莫过于听。听则心沉而一,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三编卷四答善熏师问:无论大声小声默念,总要自己听自己之佛声。默念中亦仍有声,故亦须听。能常听,心自归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

文钞续编《大势至菩萨像赞》:

如子忆母勤念佛,都摄六根耳听著。若依大士此开示,因心各得契果觉。

3、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

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经亦然。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若无思想,那有邪见?邪见既无,即是正智。

4、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

续编卷上复杨炜章居士书:;当依一函遍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

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较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

5、都摄六根

续编卷上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6、十念记数念佛

为利初机,大师比较各种摄心念佛方法利弊,发明十念记数念佛法,作为入念佛圆通之方便。

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四:念佛声默,须视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无碍者,宜于特行念佛仪轨时朗念。然只可听其自然,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倘所处之境地不宜朗念,则只可小声念,及金刚持。其功德唯在专心致志,音声犹属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终日常念,固宜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朗声常念,必至于伤气。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朗念费力,默持易昏。散持虽亦功德难思,较之摄心净念,何啻天渊。光于此数则,曾颇费研穷。去岁得一巧方便法,书示知己,皆同赞叹。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机用之,皆无不宜,唯益无损。;

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八、注意事项

1、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

增广卷一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此而行,决无歧误。

又现在见佛之志,可谓真切。然此事颇不容易。当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一心不乱,为决定主宰。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着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世间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怀越分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妖光,非镜光也。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补书所以耳。永明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例其词曰:;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知此当能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矣。

2、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复弘一法师书

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3、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

续编卷上复吴希道居士书

汝已持名,而心不归一,以业障深故。念时,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入于耳。要使句句听清楚,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则常念。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以心一起念,便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乃极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课,或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赞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随各人工夫立。若忙极,则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课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归一,自与心浮散时不同。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起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

4、以信、愿、净念为宗旨

续编卷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使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即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轮回,做苦众生耳。

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非信何由发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何以故?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无一不于现生临终得往生者。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说往生,心恋尘境。一以不教眷属念佛,并不预说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预先抹澡,换衣,问事,哭泣等祸害。及至临终,眷属不唯不助念,反为破坏正念。功败垂成,事依俗见,令亡人沉沦生死苦海,可不哀哉!

九、力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具足世间和出世间利益,正如印光大师在《净土五经重刊序》中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1、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凡所作为,皆悉顺遂

续编卷下阜宁合兴镇净念莲社缘起序

须知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论行住坐卧,常念佛号,或声或默,皆须听己念佛之声。倘能如是,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凡所作为,皆悉顺遂。士农工商之职业,不但了无妨碍,且能启发心灵,精于本业。以心不散乱,作事有主,如理乱丝,神凝则易,心躁则难。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业,功勋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也。

三编卷四答幻修学人问

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云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则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业消智朗,心地开通,何愁不解经义乎哉!

2、信愿念佛,决定往生

三编卷四净土法会课仪跋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念佛之心,必须恳切至诚,如子忆母。纵有胜境当前,终不能令此忆母之心或有忘失。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果依此说,决定往生净土。若或讨巧,定成大拙,自误误人,害岂有极!

3、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 当信求生决定克期得生。 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

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犯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著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念佛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此则全仗佛力,不论功夫之深浅、惑业之有无。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念佛法门,即浅即深,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十地菩萨,不离念佛,薄地凡夫,亦蒙佛恩。

阿弥陀佛,法界藏身,包容虚空,周遍微尘。

我今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轮回可畏,地狱可触。

灾难频冗,后无退路。 发菩提心,求生净土;

信愿念佛,莫换题目!

地狱熙熙,火宅炎炎。苦海无边,觉醒是岸。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心,坚信佛教。

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具足众戒,深信因果,发菩提心,祈愿众生:

业障消除,六根清净,累劫罪业,化为泡影。

离苦得乐,明心见性,往生净土,超凡入圣。

圆满菩提,救拔有情,大觉朗照,四海升平!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江山易得,大道难求;人生易老,富贵难留。

轮回路险,世道堪忧;黄粱梦短,何必贪求。

佛法无边,信入得救;往生净土,光明自由。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花开见佛,亲侍弥陀,授菩提记,圆满佛果。

化身无量,遍十方界,普度众生,悉皆成佛!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一旦无常至,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

世上光阴短,地狱噩梦长,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

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波,欲免轮回苦,及早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妄念死,自性法身活。

得道西方去,莲花朵朵开,花开无数亿,朵朵见如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讲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