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经常会说到“寺庙”这个词,但“寺”和“庙”其实是二个概念。
由于佛教诸神和民间神鬼信仰长期以来互相影响、渗透(三教合一),佛、菩萨、神、圣等在人们心中的界限并不明确,特别是受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影响,佛教中的人物和道教中的人物混杂在一起,使人更难分清事情的原委,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往往“寺”和“庙”是相混的,其实,它们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寺”,是古代朝廷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后来又引申为官署。《汉书》注曰:“凡官廷所在皆谓之寺”。公元一世纪,佛教正式传入我国,当时东汉政府建鸿胪寺(专门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地方)接待印度僧人竺法兰和大月氏僧人迦叶摩腾,供他们居住、修行以及供奉佛和菩萨。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此寺后更名为白马寺,性质也随之而改变,因此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标志着中国佛教的起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官署的“寺”逐渐被佛教寺院(院是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所淡化,“寺”就成了佛教寺院的专用词。所以说,“寺”是供奉佛和菩萨的场所,专用于佛教(庵是专指佛教比丘尼居住的处所)。
“ 庙”的情况要比“寺”复杂,主要是“庙”中所供奉的人物类别要比“寺”中的人物复杂许多。“庙”本是奉祀祖先的处所,所以又称祖庙、宗庙(相当于祠);后来,人们把对一地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也立庙奉祀,所以就有了孔庙、岳庙;另外,人们还把一些敬畏的东西掺杂进去,因此又有了泰庙、土地庙、关帝庙等场所。所以说“庙”是供奉神、圣、鬼、妖的地方。
简言之,供奉佛和菩萨的场所称作“寺”,除“寺”之外的就是“庙”了。
版权所有:大悲咒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