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三国演义》漫谈,《三国演义》忠义精神及人物形象

发布时间:2022-10-13 09:09:02作者:大悲咒常识网
《三国演义》漫谈,《三国演义》忠义精神及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漫谈

刘琦

内容提要 本文从整体着眼,分析了《三国演义》中尽忠抱主的忠义精神、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神秘虚构的文学色彩、侧重详述计谋的写作以及这部经典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忠义精神 人物形象 宿命论 详述计谋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纲纪乱伦、民不聊生,时世造英雄,由此群雄并起,各霸一方。大批豪杰不断涌现,称王争霸、逐鹿中原,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就以说书人的口吻展开了对那个遥远的三国并立时代的讲述。这种讲述,既娓娓道来又情节曲折、扣人心弦,把读者引入了那个金戈铁马、折戟沉沙的年代,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功底。全书通俗易懂,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在历史的叙述中高昂着尽忠、取义的主旋律,让人读罢不禁感慨,《三国演义》的确是一部诡诈权变的智囊奇书、一首忠贞正义的英雄颂歌!



《三国演义》全书洋溢着一种忠君报主的大无畏气节、舍生取义的斗争精神。如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傅俭的“生为蜀臣,死为蜀鬼”;王经的“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无一不尽显大义、感人肺腑,是忠义精神的闪光。这不仅仅是文学散发的感人力量,更是堂堂中华悠悠五千年来民族传统的体现、民族精神的积淀!并且文章作者在看似客观的陈述中对犯 上作乱、见异思迁的叛逆之臣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如曹操、董卓、吕布等一系列反面人物,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及结局的交代表明了不忠之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到头来只会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这些反面形象也更好的衬托出了忠义之臣的高大,忠与不忠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忠义之臣的品行高洁、难能可贵,隐含了作者强烈的善恶是非观。文中并无“我”的出现,但处处是对忠义之臣的热情赞颂,对不忠之臣的猛烈抨击,暗寓著作者的褒贬。姑且不论忠义之士是否兴扶了社稷,但在他们身上的确寄托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意愿。在那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人民呼唤正义的力量,渴望正义压倒邪恶,于是英雄形象在民间故事中应运而生,与那些反动势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守护着人们对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或许从某种角度来说,桃园结义等“忠义”的行为有些小集体化或过于理想,但感动我们的是这种忠义的精神。人民渴望仁君贤相治理国家,社会的稳定、繁荣需要忠义之人的奋斗,忠、义二字已成为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使人为之动容的也正是这种忠义精神。《三国演义》的字里行间处处浮现忠义的身影,如千里走单骑的关公、承托孤之命的武侯……忠义精神永远值得颂扬,这也体现了著作积极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国家需要忠义之士,在社稷危亡的关键时刻,这些忠义之士能够挺身而出,无畏的与悲剧命运进行顽强的抗争,即使不能力挽狂澜,但是英名万古流芳……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得以彰显。特别是对蜀国忠义之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奋进精神的描述,随着蜀国的日渐衰亡,充斥了浓重的悲剧色彩。突出的如诸葛亮六出祁山终无功而返,为危在旦夕的蜀国耗尽了自己的一生。他是个经天伟地的奇才,也渴望辅佐君王一展平生之志,他曾以管仲、乐毅自比。但如此才智超群的人,也终究未能完成兴扶汉室的夙愿。他的悲剧,就在于他的选择,他将自己一生的命运捆绑在了一个平庸王朝的戎马战车之上。然而他明知刘禅不可扶而扶,不懈的为自己乃至整个蜀国的悲剧命运进行不屈的反抗,是悲剧精神的闪耀。但最后他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蜀国的败局仍然无法挽回,一代贤相南征北战、心血呕尽,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到头来也只不过换回的是五丈原习习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令人无限感慨。回想起当年孔明受主三顾之恩出山时曾嘱咐家人“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然而他并未等到功成归隐既星落他方,智慧人物也未能料到自己的命运从出山之日起就是悲剧一场,这更平添了伤感的气氛。

蜀汉政权的最终灭亡使整部著作弥漫着强烈的悲剧意味,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数百年来, 《三国演义》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和它所塑造的一大批像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吕布等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分不开的。在它反映的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近百年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斗争中,几乎每个人物都塑造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而《三国演义》又重点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三位主要人物。全书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来写作,并且来自于民间,有很强的“尊刘抑曹”倾向。作者不仅从刘汉正统的观念出发,百般暴露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伪,并且同情汉献帝的傀儡处境,还尽情地歌颂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谋杀曹操恢复后汉正统的行动。而且以蜀汉为正统,热情地颂扬了以恢复汉室为己任的蜀国之臣。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倾向,它描写了曹操的奸诈狡猾、玩弄权势;诸葛亮的忠心耿耿、足智多谋;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如写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竭忠尽智以报三顾之恩,日夜操劳以承托孤之命。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呕心沥血六出祁山,事必躬亲“恐他人不如吾这般尽心”,知命将陨仍“恨不能再临阵讨贼”,甚至至死也不忘用木偶吓退魏兵,在蜀之将亡时还在定军山显圣护国……种种感人事迹将一个德智兼收、以死效国的两朝老臣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读来不禁感慨流涕、敬仰万分。这三个最典型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也是流传最广的人物形象,街谈巷议、妇孺皆知。《三国演义》已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对《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的评论。正因为是小说,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史实记录,作者根据民间传说,融入了个人主观的意志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使事态的发展变得奇幻莫测。文中有很多情节都可以看出明显的经过了虚构和改编,但这也使更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得以展现。鉴于魏晋一统天下的史实,文中把司马氏称帝的结果归结为“天命”、汉朝“气数将尽”,具有很强的宿命论色彩。如曹操昔日欺主,日后其子孙又被司马氏所欺;司马氏父子被诸葛亮困于葫芦谷,但天降大雨浇息火苗助其逃生;姜维把司马昭逼上铁笼山,但山泉涌水使人马不死……一系列的叙述都蒙上了神秘传奇的色彩,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天数茫茫不可抗拒是弥漫在作品中的气氛,正如全书结尾所说“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但正是由于加进了大量的虚构、夸张成分,却使原本不那么曲折复杂的故事变得离奇生动,极具吸引力,《三国演义》较之于史书的成功之处也正体现在它这三分的“虚”上。文学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挣脱了客观历史的束缚,各种文学技巧的融入,从而使其产生了比《三国志》单按史实叙述更大的社会影响,这不拘泥于史实的叙述也正是语言文字焕发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三国演义》中一大写作特色是它不惜笔墨的对攻守中的计谋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各种奇计书中随处可见,从中作者的聪明才智也可窥见一斑,因此向来有人认为《三国演义》是“有志图王者书”.这些计谋,变化多端、出奇制胜、妙不可言,有力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充实了作品的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也给故事增色不少,让人有忍不住想读下去的欲望。而与之相对应的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述作者却惜磨如金,有的只以三言两语概括。如写赤壁之战的一波三折,之前以大段篇幅讲述了激将法、苦肉计、草船借箭、连环计、借东风等内容,一计套一计,令人拍案叫绝,而后对正式开战场面的描述篇幅却并不多。然而之前大量笔墨的介绍、铺垫也是必要的,若无之前的叙述就无法解释其后描绘的曹兵大败的情景,各种奇计构成了事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使叙事曲折生动。全书计谋虽多却毫无累赘之感,反有锦上添花之效。叙事虽繁却一点都不显得杂乱无章,凝练紧凑而又不失生动,构成有机的整体,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创作功力和独运的匠心,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

结语

《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历史小说以全知艺术视角,凭借作者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为读者展示了乱世群雄纷争的复杂场面,较真实地再现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魏、蜀、吴争夺天下这特定环境中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并在刀光剑影之下、鼓角争鸣之中,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周瑜等一大批性格迥异而又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成书近六百年来,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再加上它对忠义精神的颂扬,使忠贞节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长久的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罗贯中着

《三国志》 陈寿着

《三国演义》研究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高教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讲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