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鉴赏(1)潘金莲嫌夫卖风月
金瓶梅鉴赏(1)潘金莲嫌夫卖风月
周钧韬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借用《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欲到清河县寻找其兄武大郎,道经景阳冈,只身打死了一只凶猛的吊睛白额大虎,为民除害,惊动了全县上下,于是在清河县做了都头,并找到了武大郎。武松打虎一段情节,《金瓶梅》照抄了《水浒传》,只是在个别字句上略有改动。在《水浒传》中武松打死老虎后,如何使众猎户大为惊奇,又如何受知县封赏等情节描写,《金瓶梅》则作了大段的删节,从而很快地引出了武大郎和武大郎的继妻潘金莲。潘金莲是《金瓶梅》的主要人物,小说作者当然要对她的第一次亮相作细致的、完全不同于《水浒传》的描写:
这潘金莲,却是南门外潘裁的女儿,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颜色,缠得一双好小脚儿,因此小名金莲。父亲死了,做娘的因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做张做势,乔模乔样。况他本性机变伶俐,不过十五,就会描鸾刺绣,品竹弹丝,又会一手琵琶。后王招宣死了,潘妈妈争将出来,三十两银子转卖与张大户家。
……原来金莲自从嫁武大,见他一味老实,人物猥,甚是憎嫌,常与他合气。报怨大户:“普天世界断生了男子,何故将奴嫁与这样个货?每日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只是一味酒。着紧处,都是锥扎也不动。奴端的那世里悔气,却嫁了他!是好苦也!”常无人处弹个《山坡羊》为证:
“想当初,姻缘错配奴,把他当男儿汉看觑。不是奴自己夸奖,他乌鸦怎配鸾凰对。奴真金子埋在土里。他是块高号铜,怎与俺金色比。他本是块顽石,有甚福抱着我羊脂玉体。好似粪土上长出灵芝。奈何?随他怎样到底奴心不美。听知:奴是块金砖怎比泥土基!”
看官听说,但凡世上妇女,若自己有些颜色,所禀伶俐,配个好男子,便罢了。若是武大这般,虽好杀也未免有几分憎嫌。自古佳人才子相凑着的少,买金偏撞不着卖金的。
武大每日自挑炊饼担儿出去,卖到晚方归。妇人在家别无事干,一日三餐吃了饭,打扮光鲜,只在门前帘儿下站着,常把眉目嘲人,双睛传意。左右街坊有几个奸诈浮浪子弟,睃见了武大这个老婆,打扮油样,沾风惹草。被这干人在街上撒谜语,往来嘲戏,唱叫:“这一块好羊肉,如何落在狗口里!”人人自知武大是个懦弱之人,却不知他娶得这个婆娘在屋里,风流伶俐,诸般都好,为头的一件,好偷汉子。
读一读这段文字,敏感的读者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个潘金莲与《水浒传》中潘金莲不一样?对了,您的看法很正确。《金瓶梅》作者在着意塑造一个新的潘金莲形象。自从《金瓶梅》诞生,世界上就有了新老两个潘金莲(艺术形象)。对比一下“新潘”与“老潘”,是很有意义的。
“老潘”在《水浒传》中,不过是个过场性、陪衬性的人物,她从属于武松,是为描写武松的正直、刚烈而设置的对立面。因此,她的性格到底要展开到什么程度,完全受武松形象的塑造所制约和规定。从《水浒传》故事发展的进程来看,这里只需要出现一个淫妇的角色,让她来勾引武松,让她来嫌夫卖风月,武松不为所动,且义正词严地骂了她一通,于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武松形象便站了起来;“老潘”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干脆杀了武大郎去做西门庆的小老婆。于是就出现了武松杀嫂为兄报仇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刚义勇烈的武松便呼之欲出,令人叹服,肃然起敬。因此,在《水浒传》中,作者只仅仅赋予“老潘”以淫妇的性格特征,即大功告成,无可非议。但是,在《金瓶梅》中,情况大为不同。潘金莲已从陪衬人物转化为主要人物,武松反成了陪衬人物。可以说,在该书中武松是从属于潘金莲、是作者为描写潘金莲的放荡而设置的对立面。武松这一形象的根本功能,在于在书的末尾由他来收拾、杀掉潘金莲。
《金瓶梅》一百回,洋洋百万言。“新潘”是个贯穿于全书的中心人物。可以说,没有新潘也就没有《金瓶梅》。“新潘”在《金瓶梅》中,要长期生活在作为恶霸、富商、官僚三位一体的西门庆家中,在多种多样的矛盾斗争中扮演多种角色,表现出业已腐朽了的封建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冲突、争斗。
显然,如果作者仍然像《水浒传》那样,只赋予她一个淫妇的性格特征,是不能奏效的。纵观全书,作者赋予“新潘”的性格特征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就像得以产生她的那个社会一样复杂。为了使“新潘”的性格特征有一个合理的、令人信服的发展过程,就必须在开卷的第一回中作些铺垫,并对“老潘”这个原型加以改造。这种改造在上引的这段文字中便可见出端倪:
一、 改变了潘氏的身世。《水浒传》只说她是大户家的使女,颇有些颜色,大户要缠她,她意下不肯依从,便告之于主人婆。大户记恨在心,便倒赔房奁,把她嫁给了武大郎。《金瓶梅》增写了许多文字,突出她出身贫寒,“因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习学弹唱”.王招宣死后又被转卖与张大户,倍受凌辱。这就为后文塑造她的不满于低微的社会地位而努力抗争的顽强的性格特征设下了伏笔。
二、 提高了潘氏的文化素养。《水浒传》中的潘氏,只是个做得一手好针线的使女,连“历日”都看不懂的人物。《金瓶梅》说她在少年时就聪明伶俐,“不过十五,就会描鸾刺绣,品竹弹丝,又会一手好琵琶”,甚至会自填曲子,像文人那样自弹自唱,抒发自己的情感。后文还说她“百家奇曲,双陆象棋,无般不通”.这就为后文塑造她的聪明、能干、好强、任性等性格特征作了必要的铺垫。
三、 点明了潘氏日后堕落的根源。《金瓶梅》写她虽出身贫寒,属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阶级,但九岁被卖到王招宣府后,就受到了封建贵族家庭的腐朽、堕落习气的侵蚀,从小就会描眉画眼,做张做势,乔模乔样。这就为她的自私、狠毒、放荡、堕落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合理的交待,提供了内在的根据。这在《水浒传》中是没有的。
四、 强调了潘氏对婚姻“相配”的要求。《水浒传》中的潘氏只是个淫妇形象,除此之外似无其他性格特征。《金瓶梅》则赋予了潘氏更深层的思想内涵。一曲《山坡羊》便将“新潘”的心态刻画得颇为深刻。她哀叹“想当初,姻缘错配奴”,表示了对武大郎和对张大户对她人性的践踏的强烈不满,朦胧地透露出她追求婚姻“相配”的要求;她自比鸾凤、灵芝、金砖,“真金子埋在土里”,表现了她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性的肯定。《金瓶梅》产生在明代隆庆朝前后。这是我国古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时期。作为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出现了以李贽为代表的肯定人性、人欲,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相抗衡的进步思潮。潘金莲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对人性的追求,正是这种进步思潮在文学作品的表现。而《水浒传》中的那个老潘金莲不具备这一思想特质,这无疑是新老两个潘金莲最本质的区别。当然,新潘的这种思想感情的表露还是朦胧的、软弱的,这正好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在当时社会上,这种解放思潮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就带明显的软弱性,或者说,《金瓶梅》作者在接受这种思潮的影响方面,处于不够自觉的状态
原载:《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