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

发布时间:2019-06-26 06:28:42作者:大悲咒常识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   禄三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释会异中二先问起。

  七会异者问佛有所说依四悉檀今解五义与彼会不。

  ○次答出答中自分二前对五章次解四悉初文又二先对五章。

  答此义今当说先对五章次解四悉檀世界悉檀对释名名该一部世界亦冠于三第一义对体最分明为人对宗宗论因果为人生善义同对治对用用破疑滞与治病事齐分别悉檀对教相教相如后说。

  云名该一部世界亦冠于三者如五重玄义名最居初冠于一部部内不出体宗用三世界亦在四悉之初生善等三不出世界是故同也此并须以圆妙四悉方同此经五章意也。

  ○次问答料简中二初一问答明四悉五章次第不同次一问答明经论异同初问。

  问何不次第。

  可解。

  ○次答中四初双标两根。

  答悉檀是佛智慧对利钝缘则成四种。

  ○次释对利钝。

  利人闻世界解第一义此对释名辨体即足若钝人未悟更须为人生善对治破恶乃入第一义则具用四也。

  ○三五重下判不同。

  五重玄义意兼利钝四悉檀法专为钝者。

  ○四对义下结酬。

  对义是同次第则异。

  (△次一问答明经论异同)。

  问论专释大品不涉法华何得指彼悉檀通此五义中论通申诸经何意不用。

  次问者若以大论四悉通大品经五章可尔何得将通法华经耶粗妙既殊通义安在中论通申用之即是何不用耶。

  ○答中先申四悉意。

  答释论云四悉檀摄八万法藏十二部经法华何得不预耶。

  ○次还用通申以申今意。

  中论通申理宜须用若具引论博而未巧今取论题申于五章中字申体观字申宗论字申用璎珞云破法方便立法方便利益众生方便论有研核破执立三宝四谛得四沙门果故知论字申用。

  言中观者谓观中之观名为中观故用所观以申于体能观因果以申于宗所以引缨珞助申论者破立之义与用义同利益众生具须破立复同用也论有下次引论意同经别以三字申三章竟。

  ○次中观下总以三字共申于名。

  中观理不可思议申妙观境是权实申法观智是因果申莲华观诠申经论之三字合四悉檀以对五义通申意显若更以论申余经者取偈初句申三藏次句申通次句申别次句申圆法华又为第四句所申也岂止两论申此五章五章通申诸经论也。

  文阙教相教相只是分别前四意思之可知故不别释更复以论四句申者论题是总故总题中含于三观具如止观第五卷破古师中意两论正申五章也经但助成。

  ○次解四悉中列章别释。

  次解四悉檀为十重。一释名二辨相三释成四对谛五起教观六说默七用不用八权实九开显十通经

  初标列十章通亘一代于中为二前七章通约诸经后之三章独今经意前七又四初二正明悉檀次二名义同异次二所起功能次一自证与利他得失初二者前总名次别相次二名义同异中初一名有同异义一向同次一名一向异而义同次二初凡夫起观圣人起教次唯圣人说默次一凡圣得失次后三中初二明今经意后一明今经文于前二中初一判权实次一开权实得此意已方知一代悉檀不同虽前七门义及今经妙未独显别明当部故有后三思之思之。

  (△二别释)。

  ○初释名中三初泛引古师次引论破三引南岳正解。

  释名者悉檀天竺语一云此无翻例如修多罗多含一云翻为宗成墨印实成就究竟等莫知孰是。

  初如文。

  ○次文者先引地持证谬次正破谬。

  地持菩提分品说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是名四优檀那此翻为印亦翻为宗印是楷定不可改易佛菩萨具此法复以传教此就教释印如经世智所说有无无二此法楷定以此传授经过去寂默诸牟尼尊展转相传此就行释印也经增上踊出乃至出第一有最上众共归仰世间所无此释宗义。

  初引地持四优檀那者彼第十七菩提分品云余之一切所行所学悉入三三昧门所谓声闻所行所学有四优檀那法诸佛菩萨为众生故亦说此四谓一切行苦是优檀那法乃至涅槃寂灭是优檀那法诸佛菩萨具足此法复以此法转授众生是名优檀那过去寂默诸牟尼尊展转相传是名优檀那增上涌出乃至具足出第一有是名优檀那论文无经字但题云地持经故今引云经也地持此四名为印者如下所引大论所明法印不同大乘一印小乘三印此地持文虽是大乘欲明所摄之法及为初行菩萨且修此四四秪是三更立苦印故为四也二印印生死一印印涅槃生死以无常为初印无我为后印又名为宗故知此与四悉名义全别印是下释印义教行两文不同说属世智故云世智所说问约教约行俱云传授有何差别答教是所传之法故云佛菩萨具此法行是能传之功故云经过去寂默诸牟尼只是佛佛皆有化他传教之行增上等者并是叹释宗义故也言第一有者谓三界顶此有难出故云第一居极顶故复云第一。

  ○次彼明文下正破。

  彼明文了义释优檀那诸师何得用宗印翻四悉檀。

  ○如此下例破。

  如此既谬余翻亦叵信。

  ○南岳下正释。

  南岳师例大涅槃梵汉兼称悉是此言檀是梵语悉之言遍檀翻为施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言悉檀也。

  可见。

  ○二辨相中二先引大师释次私释初文四悉自为四段初文二初释次料简。

  二辨相者世界如车轮辐轴辋和合故有车无别车也五众和合故有人无别人也。

  初文中言世界者谓五阴差别界入亦然。

  (△次料简)。

  若无人者佛是实语人云何言我见六道众生当知有人人者世界故有非第一义第一义可是实余不应实答各各实如如法性等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人等第一义故无世界故有有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名相隔别名为世界外人迷此世界不达法相或计无因缘有世界或计邪因缘有世界大圣随顺众生所欲乐闻分别为说正因缘世界法令得世间正见是名世界悉檀相。

  次文者若无下问人者下答第一义下问答下答也外人下因释外人横计不名世界不达差别但总计我无因谓自然邪因谓梵天等此四悉文全出大论。

  ○为人中三标释结。

  二各各为人悉檀者。

  ○释中二初正释次如杂业下立傍正相以释疑。

  大圣观人心而为说法人心各各不同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

  初文云或听不听者听谓听许虽复双举意在于听听是所宜宜即生善。

  ○次释疑者恐引此为疑生善文中复有破恶者何耶于中先出相状次正判。

  如杂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更有破群那经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为二人疑后世不信罪福堕断常中故作此说。

  初文言如杂业等者文引二经云如经中说以杂业故杂生世间及更有破群那经问此二经云何通答有人不信罪福堕于断见断彼疑故说杂业等若计有神我堕于常见如破群那来问佛言谁受若佛说言某受更增其邪是故不说受者触者但说无触无受此之二人虽有此疑机在生善。

  ○次此意下正判。

  此意傍为破执正是生信增长善根施其善法也。

  傍为二人不信罪福破其断常正为二人令生善根故为人中非无破恶但有傍正故云正为生善傍为破恶。

  (△三结)。

  故名各各为人悉檀。

  ○三对治中亦标释结。

  三对治悉檀者。

  ○释中二初辨有无次对治下正释相。

  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对治者贪欲多教观不净瞋恚多教修慈心愚痴多教观因缘。

  初文中云有法对治则有等者有能治所治故名为有第一义中既无能所故云则无此中实性但是对辨为显对治有能所耳。

  (△三结)。

  对治恶病说此法药遍施众生故名对治悉檀相也。

  次结中云说此法药等者通论四悉无非法药今从别说从对治边立名便故且作此说。

  ○次第一义中亦标释结。

  四第一义悉檀者。

  ○释中二初立二种不同次不可下释二种相。

  有二种一不可说二可说。

  初文言有二者意说今文言第一义者从教法边正当可说不可说者当内证边非今文意故须辨异。

  ○初释不可说中初正出相次引论证。

  不可说者即是诸佛辟支佛罗汉所得真实法引偈云言论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说诸行处名世界说不行处名第一义。

  初文者证法无凭须寄人辨故云诸佛等所得之法所引偈者亦是论第一义文中引之初之二句明证法功能能离言说妄想故也次二句者明所证法体上句正明法体次句引例况释如过去诸佛所得涅槃不生灭法在我身中说诸下一偈与世界互辨前明世界亦与第一义互辨故今亦然。

  ○次可说者正明今意。

  二约可说者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皆名诸法之实相佛于如是等处处经中说第一义悉檀相此亦是一家明四门入实之意故中论云为向道人说四句如快马见鞭影即入正路。

  ○四句皆实故无非第一义也佛于下引证。

  此亦是一家明四门入实者判也谓一切实等四句次第以对有等四门上皆名等者入实也故中论下证入实意谓为利根故也快马见鞭影如止观第二记。

  ○若闻下结反以无结有故云岂第一义耶。

  若闻四句心生取着皆是戏论岂第一义耶。

  (△二私释)。

  ○十五番者又二初正释次问下料简初文者总十五番谓一事理二假实三善恶人四善恶阴五善恶法六三世七内外凡八见修圣九凡及圣非学非无学即凡位也十至十三四悉各为一番十四以四悉通为一番十五别约四谛此十五番为欲令人了四悉义遍一切法若得此意触境皆成自行化他法皆具足然须细释此十五番皆使顺于欢喜生善破恶入真又此十五番虽趣举一法不无次第于中为四初之六番约所观人法次内外凡下三番约能观凡圣三五番约所施方法四一番约所观谛非所观法无以成能观人非能观人无以用所施法非上三故不成于谛谛是所观义通能所人法迷悟故也今略出相状不可具记。

  (△初六番约所观人法于中一事理)。

  私十五番释其相令易解随说事理闻者适悦是世界旧善心生是为人新恶除遣是对治得悟圣道是第一义。

  初事理者名通迷悟因果等法今且在迷为迷说于事中有理而理异于事直闻此法心生欢喜属世界闻能生善破恶入真即属后三。

  (△二假实)。

  双说假实是世界论轮辐轴辋故有车五阴和合故有人单说假人即为人论或说有人或说无人单说实法即对治论对治则有实性则无双非假实即第一义论言语道断心行亦讫(云云)。

  假实异故闻复欢喜即属世界轮等譬实法车即譬假名五阴及人共譬和合有人也从人边说即为人论既云或说有人无人人能生善故也单说实法实法虚幻可以观治双非下明第一义论中既云言语道断故云双非即第一义故一一悉并引论证此假实相对为一番。

  (△三善恶人)。

  因缘和合有善人恶人之异是世界善缘和合有善人是为人恶缘和合有恶人是对治双非善恶是第一义。

  次单约假人。

  (△四善恶阴)。

  五阴实法隔历是世界从善五阴生善五阴是为人以善五阴破恶五阴是对治无漏五阴是第一义。

  次单约实法从外凡阴生内凡阴以内外凡阴破三界阴无漏即初果等阴虽有内外等不同然阴终是所观之境。

  (△五善恶法)。

  善法恶法异是世界说今善法生后善法是为人以今善法破今恶法是对治非善非恶是第一义。

  ○次问下略料简。

  (△初一问答)。

  问曰人通善恶何得言生善是为人答善业为人所乘令生其善故言为人。

  初问者人名既通何故生善独得人名答意者恶是所破非所为故不立人名人能生善非无恶人。

  (△二问答)。

  问为人生善秪应生善那复断恶答为人者生善是旧是正断恶是傍是新治中治恶是旧是正生善是新是傍(云云)。

  次问者生善唯在为人何故令人破恶答意者有傍正故得名不同。

  (△六三世)。

  三世隔别是世界来世是为人现世是对治非三世是第一义。

  次约三世中来世是为人者为人本生其宿善现种微善当来可生以当望现故现名宿若治现恶名为对治可见。

  (△次三番约能观凡圣于中七内外凡)。

  四善根内外凡隔别是世界暖顶是为人总别念处是对治世第一法近真是第一义。

  次约凡位者以四善根内用对于外凡名内外异暖法已去善阴渐生义当生善总别念中以无常等治故云对治以第一义通初后故凡位中亦得通用。

  (△八见修圣)。

  见道修道异是世界见道是为人修道是对治无学道是第一义。

  次约圣位者见道生理善修道治事恶既纯约圣位故圣位中极方名第一义。

  (△九凡及圣)。

  非学非无学是世界见学是为人修学是对治无学是第一义。

  次凡圣共立双非即是内外凡位。

  ○次世界下料简释疑非十五番数。

  世界悉檀中有为人为人中有对治对治中有第一义第一义中无三悉檀(云云)。

  由前文云世界中无第一义今问为人对治为有第一义第一义有三耶故今文云展转相生由观世界故生善由生善故破恶由恶破故见理理中则无世界等也是则善生恶灭若互有无终不见理。

  ○次约四悉各立四悉者还引前大论本文文自各具故作此释之。

  (△三五番约所施方法于中第十世界中四)。

  一悉檀通有四悉檀论云阴入界隔别是世界因缘和合故有人是为人正世界破邪世界是对治闻正世界得悟入是第一义。

  (△十一为人中四)。

  为人有四者杂业因缘得杂触杂受是世界于一事中或听是为人或不听是对治无人得触无人得受是第一义。

  (△十二对治中四)。

  对治中有四者佛三种法治人心病药病异故是世界治人是为人对病是对治实性则无是第一义。

  (△十三第一义中四)。

  第一义中四者一切实乃至四句是世界佛支佛心中所得法岂非理善是为人一切语论一切见一切着皆可破一切不能通第一义能通是对治言语道断法如涅槃是第一义。

  (△十四以四悉通为一番)。

  又通作者四悉檀不同通是世界悉檀也四悉遍化众生通是为人四悉檀皆破邪通是对治随闻一种皆能悟道通是第一义也。

  次通以四悉作者问今四悉相异以为世界容可异前下三通三与前何别答前一悉各四逗十六人今四通四但对四人法相虽尔在人不定或通或别或一人具四或三二一或多人共一或二三四若随所宜始终而论何人不假闻法欢喜生善恶破见第一义耶但根有利钝或超或次耳。

  (△四一番约所观谛是第十五番别约四谛)。

  别作者约苦集谛明世界约道谛能治明为人约道谛所治明对治约灭谛明第一义。

  约谛中能治属人故。

  (△次问下料简)。

  问依论解相已足何用多释答论云四悉檀摄八万四千法藏私约十五法分别何咎。

  料简如文。

  ○三释成者问大师净名?中云世人多以经释论令人谓论富经贫今以论释经令知经富论贫此中何以将经释论答言释成者以义同故引来相成令论意可识非谓将经解释论也况复此是申经别论于理无伤于中为三初来意次列经三乐欲下正释成。

  三释成者四悉檀是龙树所说四随禅经佛所说今以经成论于义弥明所谓随乐欲随便宜随对治随第一义。

  初二如文。

  ○正释成中前二名异义同须会后二名义俱同不会初二为二初世界为三初明得名不同即是名异次引证三佛经下正明相成。

  乐欲从因得名世界从果立称。

  初如文。

  (○引证)。

  释论云一切善恶欲为其本净名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引证二文文虽似因意兼因果善恶果也欲即因也果以因为本佛道果也净名本文谓行于非道今以欲名通于深浅道体无欲欲能为因。

  (△三正明相成)。

  佛经举修因之相论明得果之相举随乐欲释成世界悉檀也。

  三释成中因必得果故以因成果。

  ○次为人中四初名异。

  随便宜者随行人所宜之法各各为人者是化主鉴机照其可否。

  ○次论云下引证。

  论云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宜听不宜不听。

  文似单证化主意兼行者所宜听不听属化主宜不宜属行者。

  ○三如金师下引事。

  如金师子宜数息浣衣子宜不净。

  金师之子等如止观第五记。

  ○四经举下应必待机故以机释应。

  经举行者之堪宜论明化主之鉴照以释成也。

  (△后二名义俱同不会)。

  余两种经论名义同(云云)。

  ○四对谛中二先别次总别中二先略次广。

  四对谛者直对一番四谛如前说。

  略中言如前者如前私释。

  广对四种四谛者四种四谛一一以四悉檀对之。

  次广者前不分教故略今教教具故广。

  复总对者生灭四谛对世界无生四谛对为人无量四谛对对治无作四谛对第一义。

  总者以一一悉同对四谛。

  ○五起观教中二先观次教观中二先叙意次正起。

  五起观教幽微之理非观不明契理之观非悉檀不起。

  初文者观假悉成理由观显。

  ○次文者又二先次第次一心次第中三观为三初空观广余二观略初中二先释次结释四悉为四初世界中六初标。

  修从假入空观时。

  ○次先观下观境。

  先观正因缘法。

  ○三此法下明用世界所以。

  此法内外亲疏隔别。

  因内缘外因亲缘疏亲疏隔别即显世界意也。

  ○四若不下正明观意。

  若不殷勤乐欲则所习不成。

  ○五必须下劝忻。

  必须晓夜精勤欣悦无斁。

  斁字音易亦音度也猒也。

  ○六结。

  此即世界悉檀起初观也。

  如文。

  ○为人中三初明为人意。

  若欲观假入空须识为人便宜。

  ○次若宜下正明生善。

  若宜修观即用择精进喜三觉分起之若宜修止则用除舍定三觉分起之念通两处。

  止观各三随一可办。

  ○三是为下结。

  是为随宜善心则发。

  ○三对治中三初明治意。

  若有沉浮之病须用对治悉檀。

  ○次正明用治。

  若心沈时念择进喜治之若心浮时念舍除定治之。

  亦随一可办。

  ○三若善用下与为人对辨。

  若善用为人善根则厚若善用对治烦恼则薄。

  ○四第一义中二初正明第一义。

  于七觉中随依一觉恍然如失。

  不得三悉之相故云如失此是证前第一义相。

  即依此觉分研修能发真明见第一义。

  次即依下由此是证前第一义相故云发真。

  (△次结)。

  是为用四悉檀起从假入空观成一切智发慧眼也。

  ○余二观及一心并略。

  若从空入假观巧用四悉檀取道种智法眼亦如是若修中道第一义观巧用四悉檀取一切种智佛眼亦如是。

  (△次一心)。

  若一心三观巧用亦如是。

  ○次起教中二先不可说约理理即向来修观所证故不可说次又下明可说说即教也初不可说中二先通次大经下别。

  起教者大论云佛常乐默然不乐说法净名亦论杜口此经云不可以言宣。

  先通文中初引大论义通诸教次净名下彼经义在于圆虽有此义以不分对诸教直言不可说故属通也。

  大经云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

  生生等十因缘如止观第五记。

  ○次可说者为二先明说因即十因缘所成众生。

  又云亦可得说十因缘法为生作因亦可得说十因缘者从无明至有此十成于众生。

  ○次正明说又二先经次论先经中复二先四教次十二部。

  具四根性能感如来说四种法若十因缘所成众生有下品乐欲能生界内事善拙度破惑析法入空具此因缘者如来则转生灭四谛法轮起三藏教也若十因缘法所成众生有中品乐欲能生界内理善巧度破惑体法入空具此因缘者如来则转无生四谛法轮起通教也若十因缘所成众生有上品乐欲能生界外事善历别破惑次第入中具此因缘者如来则转无量四谛法轮起别教也若十因缘所成众生有上上品乐欲能生界外理善一破惑一切破惑圆顿入中具此因缘者如来则转无作四谛法轮起圆教也。

  初四教者起教只是转法轮耳即是四佛当分各转当教法轮亦应对于顿渐秘密不定但是文略。

  ○次约十二部中三先标次释三大论下指论证成。

  复次一一教中各各有十二部经亦用悉檀起之。

  ○释中先四教次五时。

  若十因缘法所成众生乐闻正因缘世界事如来则为直说阴界入等假实之法是名修多罗或四五六七八九言偈重颂世界阴入等事是名祇夜或直记众生未来事乃至记鸽雀成佛等是名和伽罗那或孤起偈说世界阴入等事是名伽陀或无人问自说世界事是名优陀那或约世界不善事而结禁戒是名尼陀那或以譬喻说世界事是名阿波陀那或说本昔世界事是名伊帝目多伽或说本昔受生事是名阇陀伽或说世界广大事是名毗佛略或说世界未曾有事是名阿浮陀达磨或问难世界事是名优波提舍此是世界悉檀为悦众生故起十二部经或作十二种说生众生善或作十二种说破众生恶或作十二种说令众生悟是名四悉檀起三藏十二部经。

  (△次通教)。

  若十因缘法所成众生乐闻空者直为说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无不即空或四五六七八九言偈重颂阴界入即空或说能达阴入界即空者便与授记或孤然说阴界入即空或无问自说阴界入即空或说知阴界入即空名为禁戒或举如幻如化等喻阴界入即空或说本昔世间国土即空或说本生阴界入即空或说即空广大或说阴入界即空希有或难问阴界入即空是为随乐欲世界悉檀起通教十二部经或作十二种说即空生善或作十二种说即空破恶或作十二种说即空令悟理是为四悉檀起通教十二部经也。

  (△三别教)。

  若有十因缘法所成众生乐闻一切世界一切阴界入及不可说世界不可说阴界入等事者如来即直说一切正世界及阴入等一切翻覆世界及阴入等一切仰世界及阴入等一切倒住世界及阴入等一切秽国一切净国一切凡国一切圣国如是等种种世界不可说世界种种阴入界不可说阴入界(云云)。

  或作四言乃至九言偈重颂或孤起偈或能知国土阴入界者即与记成佛或能知者即具禁戒或譬喻说或说昔国土事或说昔受生事或说广大事或说希有事或说论议事如是等十二种说悦其乐欲或生其善或破其恶或令悟入是名四悉檀起别教十二部经。

  (△四圆教)。

  若十因缘所成众生乐闻不可说国土不可说阴界入皆是真如实相即直说一切国土依正即是常寂光一切阴入即是菩提离是无菩提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离是无别中道眼耳鼻舌皆是寂静门离此无别寂静门或作偈重颂或作孤起偈或作无问自说或知者与记或知者具戒或作譬说或指昔世界或指本生或说广大或说希有或作论议是为赴乐欲世界悉檀起圆教十二部经或作十二种说生妙善或作十二种说顿破恶或作十二种说顿会理是为四悉檀起圆教十二部经。

  (△次五时)。

  复次用别圆两种四悉檀说十二部经者是起华严教也但用一番四悉檀说十二部经者是起三藏教也若用四番四悉檀说十二部经者是起方等教也若用三番四悉檀说十二部经者是起般若教也若但用一番四悉檀说十二部经者是起法华教也。

  先四教中文相可见细论不可具尽前别教中言仰覆世界等者具如华严常寂光者普贤观云有佛世界名常寂光毗卢遮那之所住处眼耳鼻舌皆是寂静门如止观第二记。

  (△三指教证成)。

  大论云四悉檀摄十二部经其义如是。

  ○次起论中四初明所依三昧次菩萨下造论意三天亲下正出论相四又五通下明论所摄。

  地持云菩萨入摩得勒伽造不颠倒论为令正法得久住禅而作论也。

  初文云摩得勒伽此云智母菩萨入此智母三昧作论申经令法久住故云正法得久住禅故地持九种大禅中第八此世他世禅复有九种第七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得久住禅。

  ○次造论意。

  菩萨住是禅观众生于佛去世后根缘不同作论通经。

  可见。

  (△三正出论相)。

  天亲用两番四悉檀造地论通华严舍利弗用初番四悉檀造毗昙五百罗汉造毗婆沙通三藏见有得道意也诃黎跋摩亦用初番四悉檀造成实论通三藏见空得道意也迦旃延亦用初番四悉檀造昆勒论通三藏见空有得道意也龙树用四番四悉檀造中论三番正通大乘一番傍通三藏弥勒用二番四悉檀造地持通华严无著亦用二番四悉檀造摄大乘龙树用三番四悉檀造大智度通大品天亲用一番四悉檀通法华世人传天亲龙树各作涅槃论未来此土准例可知。

  地持释华严十地品此下一代四时皆有论申唯方等部未有别论可以唯识通用申之无性之文全同败种故也五百罗汉造毗婆沙如止观第六记。

  (△四明论所摄)。

  又五通神仙种种诸论释天善论大梵出欲论皆用初番悉檀方便利益意也书云文行诚信定礼删诗垂裕后昆即世界也官人以德赏延于世即为人也叛而伐之刑故无小即对治也政在清静道合天心人王无上即是世间第一义悉檀也。

  通摄世间有漏法轮中云五通等者明服饵长生等释居欲界唯说十善梵居色天故说出欲此且据迹文依华严等经本是菩萨(云云)文行诚信者孔子四德也定礼乐删诗书裕犹益也饶也昆者尔雅云后也周人谓兄弟为昆季昆兄季弟裕字亦作衮有德者赏义同生善背叛者罚义同断恶君臣道合似第一义。

  ○六说默中二初明默次问答料简初文又二先明来意次正释初文三初引教双立。

  六起圣说圣默者思益云佛告诸比丘汝等当行二事若圣说法若圣默然。

  ○次圣说下简示。

  圣说如上辨圣默然者夫四种四谛并是三乘圣人所证之法非下凡所知故不可说。

  ○三假令下明默意。

  假令说之如为盲人设烛何益无目者乎故不可说名圣默然。

  以自证法不可为他说故。

  ○次正说中具约五时并约当部具教多少以大经四不可说而贴释之。

  华严中数世界不可说不可说明理极不可说不可说约无量无作两番四谛不生生不生不生法明不可说不可说名圣默然。

  初文可解。

  若三藏中憍陈如比丘最初获得真实之知见寂然无声字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者是约生灭四谛生生之法明不可说不可说名圣默然。

  次三藏中云陈如等者大集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陈如比丘于诸法获得真实之知见。

  净名杜口大集无言菩萨不可智知不可识识言语道断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此约四番四谛不可说不可说名圣默然。

  大集无言菩萨者第十三云王舍城中师子将军产生一子寻有天来作如是言善男子常应念法守口慎言童子闻已不复啼泣无婴儿相乃至七日眼不视瞬是时有人语父母言是儿不祥哑不能言父母答言是儿虽复哑不能言身相具足当知是儿必有福德因为立字名曰无言年至八岁人所乐见以佛力故与父母眷属往至欲色二界中间宝坊之中见释迦牟尼并见十方一切诸佛因身子问广现神变说偈赞佛等今谓此之无言即是契理。

  若大品句句悉不可得不可得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不可以口得此约三番四谛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法明不可得不可得故不可说不可说名圣默然。

  大品不可得者第十经憍尸迦白佛言菩萨行般若时知一切众生心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色乃至无上菩提悉不可得何以故般若不为得法故。

  此经明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不可以言宣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此约无作四谛不生不生法明不可说不可说故名圣默然。

  一一文中皆云谛者诸佛所说无不依谛以四谛中世出世间因果具故纵长途散说四谛之中必在一谛。

  ○料简中二问答。

  (△初一问答)。

  问为乐他故有圣说法为自乐故名圣默然默然则不益他答正为自乐傍亦益他若人猒文不好言语为悦是人故圣默然如律中为福他故受供圣则默然如胁比丘对破马鸣是故默然如佛结跏正念身心不动令无量人得悟道迹是故默然皆是四悉檀起此默然利益一切何谓无益。

  初问可知由前文云并是三乘所证之法以自利利他俱有默故故须问起答中具出四悉胁比丘对破马鸣者相传释云马鸣未有大信之时来至胁比丘所自立宗云有言者屈斩首以谢比丘便默马鸣久久乃至云比丘于我有屈故默不言比丘犹默于是马鸣便出其门自思惟曰本我立默彼竟不言而我有言乃成我屈却至比丘所求自斩首比丘曰我法仁慈不斩汝首汝当剃发为我弟子若准付法藏传胁比丘法付富那奢奢论胜马鸣剃发为弟子马鸣初于闲林之中自思惟言智慧殊绝有难能通计实有我甚自贡高来至奢所奢言诸法无我马鸣言所有言论我皆能破此言若虚要当斩首奢言佛法之中凡有二谛世谛有我第一义谛无我鸣犹未伏奢云汝谛思惟无出虚言定为谁胜鸣思惟二谛然后乃伏欲自斩首奢令剃发以为弟子若准传意但以二谛破非默破也若婆沙中云曾闻有大论师名奢提罗至罽宾国于时佛迹林中有阿罗汉名婆夷秀罗具足三明通达三藏时奢提罗闻彼林中有大论师即往其所到已慰问在一面坐时奢提罗语尊者曰谁先立论答我是旧应先立论奢提罗言一切论有报时婆夷秀罗默然而坐婆夷秀罗诸弟子辈唱言汝师若是奢提罗者自当知从林起去展转前行其师作是思惟沙门释子何故作是言汝师若是奢提罗者自当知即便自忆我作是言一切论有报彼沙门默然便是我论无报沙门已胜即报弟子言我还往彼弟子曰已于众中得胜何故更往师言我宁于智者边负不于愚者边胜即时诣彼作如是言汝是胜者我是负者汝是我师我是弟子此婆夷秀罗正当默破但与今文名字不同。

  (△次一问答)。

  问论云四悉檀摄八万四千法藏其相云何。

  次问者准大论云四悉摄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摄十二部已如上说摄八万四千其相如何。

  ○答中引经具出数相既云初心乃至舍利故知四悉摄一期教故云八万四千也于中初引贤劫经次引异说初文二初引贤劫通难。

  答贤劫经云从佛初发心去乃至分舍利凡三百五十法门一一门各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度用是度对破四分烦恼合成八千四百约一变为十合八万四千也。

  ○次若作下广集诸教别对四悉。

  若作八万四千法藏名是世界悉檀摄若作八万四千尘劳门名为人悉檀摄八万四千三昧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亦如是若作八万四千对治八万四千空门对治悉檀摄若作八万四千诸波罗蜜八万四千度无极第一义悉檀摄。

  止观文中用对四谛今对四悉者以四悉义同四谛故具如对谛中说余诸八万四千更有不同之相如止观第一记度无极者贤劫经中列三百五十度无极然后对六度四分烦恼为八万四千法门亦在止观第一记又大璎珞经六度皆云度无极故晋宋译经皆翻波罗蜜为度无极。

  又一说佛地三百五十法门一一门有十善合三千五百善治四分则一万四千又治六根即八万四千也。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

  音释

  核

  (下革切考实也)。

  楷

  (口骇切式也)。

  辐

  (方六切轮轑也)。

  辋

  (扶纺切车辋也)。

  浣

  (胡管切濯衣垢也)。

  斁

  (夷益切厌也)。

  析

  (先的切分也)。

  鸽

  (古沓切鸠属)。

  删

  (师奸切除削也)。

  ??

  (俞成切宽饶也)。

  胁

  (虚业切)。

  叛

  (蒲半切背叛也)。

  罽

  (居例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讲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