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菩萨戒义疏全文

发布时间:2019-06-26 06:17:59作者:大悲咒常识网
七一切行道处。凡此流类悉应建立。力若不及者不犯。而菩萨下第二应修智慧亦自作教人。而新学下第三举非结过。不修为失。如是九戒下第四段总结梵坛品广明。第四十拣择受戒。戒有心乐受悉皆应与。若嗔恶拣弃乖于劝奖故制。出家二众同犯。余无师范者未制。大小不全共。菩萨本兼物。声闻若许而中悔是犯不许不犯。序事有三。初不应拣择。二应拣择者有两。一身形不如应拣择。二业障不如须拣择。衣中声闻用青泥栈。菩萨亦应用。依此文意似不必尽备。但与俗艳不同便名如法。一云。道俗受戒皆须服坏色。二云。是可坏色处道俗同制。文云。与俗有异。当知出家菩萨必用坏色。然出家人法下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内无实解外为名利辄尔。强为有误人之失故制。出家二众同大小不俱制。三众及在家无师范义不制。序事三阶。一明所解。解此故堪为师兼制不解则犯问遮道。遮道有三。一七逆二十重。三四十八轻。如是三事皆应一一好解。不欲受者不得逼增受之罪。若不解大乘下第二不解。不解此而作师亦是兼制。而菩萨下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凡未受菩萨戒者。皆曰恶人。若预为说后受不能殷重故制。七众同大小制。序事三阶。一不得辄说唯除国王。外道恶人即九十五种。是恶人辈下第二不受皆为恶人。空生空死同畜生也。而菩萨下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当分犯已自结罪。不思惭愧而[冒-目+月]当利施无愧故制。出家五众同大小俱制。以枉当福田故。文云。信心出家毁正戒者。在家未当田任未制。序事三重。一带罪无愧不得受施。国王本以地水给有德之人。无有德行不应受用。五千下第二带罪无愧人鬼所毁。若毁正戒。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三宝皆应供养。若不修者乖于谨敬之心故制。七众同大小不全共。菩萨应修五事。声闻五篇轻重法应诵持。余事不制。序事三阶。一标劝。受持下二别列劝事凡五种。一受持。二读。三诵。四书写。五供养。解脱已在上三十九中。若不下第三举非结过。经典是佛母应供养不者犯罪。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菩萨发心为物。见有识之。类应须教化令得悟解。若不能者乖大士之行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共。大士化众生是正行。小乘自度不化非犯。序事三重。一劝起大悲不起兼制。悲能拔苦大士恒愿众生离苦。若入一切下二列悲心之事凡三种。一见人类令发心。二见畜令发心。三随所至方随所见人悉令发心。是出要之急故须此三通制道俗。菩萨若不下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强为解说。彼此有慢法之失故制。出家五众同大小俱制。在家不全。为法主止说一句一偈不如法亦犯。序事三重。一常应大悲教化即是兼制也。不得立示说法仪则。为白衣说不得倚立。法应同坐若相与立亦非过。此中举立为语。若人卧说法坐立。或复覆头捉杖悉不得。二为四众说亦不得立。莫言僧尼有道而倚立为说。亦是轻法为犯也。其说法者三举非结过。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既见善事法应随喜。而今制网障阂乖善之义故制。在家二众同犯。出家五众无其自在之制脱立阂善制限亦同此制。大小同犯。序事三阶。一标受戒者两释。一云。标被制之人。佛子欲信心受戒而制限障阂不听彼受。


菩萨戒义疏全文

二云。标能制之人。佛子始以信心受戒。末便立非法制限是故示应。若国王下二正制限之事。不听出家断僧宝也。不听四部出家者。谓居士居士妇童男童女。不听道立形像断佛宝也。不听书写经律断法宝也。故作下举非结过。第四十八破法戒。内众有过依内法治问。乃向白衣外人说罪。令彼王法治罚鄙辱清化故名破法。乖护法之心故制。出家五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序事三重。第一不应破法。第二明护法。从若受佛戒文已去是也。第三举过结非。从教人破法已去文是也或名此戒为令他得损恼戒也。诸佛子下第三总结有三。一标数。二劝持。三劝诵。一标数即四十八轻。汝等受持即第二劝秉持在心。第三劝诵举三世菩萨诵为劝。诸佛子听下第三大段流通。就此中大分为两。一流通此戒制轻重。二流通此一品。就第一流通。此戒轻重复有四意。一明诵。二正流通。三流通得益。四大众奉持。就此四更各有三别。第一诵中三者。一标名。二三世诸佛诵。三我释迦亦诵第一标名数十重。四十八轻事也。

首页123456789101112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讲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