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卷 摄大乘论释论
释增上慧学胜相胜语第八之二
论曰。于方便无分别智中有三种。谓因缘引摄数习等。出生差别故。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知足不颠倒无戏论等无分别故。无分别后得智有五种。谓通达忆念成立和合如意等。显示差别。
释曰。因缘引摄数习等出生差别故者。此是方便无分别三种。由或以种性力。或以现前数习力故得生。于中种性力者。即是从因得生。数习力者即是现在身丈夫力作。非从因生。知足无颠倒不戏论无分别故者。于中知足无分别者。应知是闻思体究竟。由满足故不复分别故。名知足无分别。于闻思位究竟时自知得到究竟处。此菩萨住在凡夫地。生满足心。作是念。闻思事只齐于此。以是义故说为知足无分别。复次应知。有世间知足无分别。若得于有顶处见为涅槃。生知足心。谓更无余处故名知足无分别。不颠倒无分别者应知是声闻等。由诸声闻通达真实故得无常等四无倒智。于常等四倒相中不复颠倒分别。无戏论无分别者应知。是诸菩萨由诸菩萨知一切法乃至菩提。无戏论无分别故不复分别。无戏论者。谓出语言道过世间智由此智非言语所说。亦非世智所知故。复次无分别后得智。有五种差别应知。谓通达忆念成立和合如意等。显示差别故者。于中通达显示。忆念显示。成立显示。和合显示。如意显示等五种差别。此中通达显示者。若通达已即于彼时显示云。我已通达作如是显示。显示者。谓决定知故忆念显示者若出定已忆念言。我已通达无分别也。成立显示者如所通达为他解说。和合显示者以一切法为一抟相。总相攀缘智。由此观智即得转依。如意显示者由此转依故即得如意显示。由随心所念一切自在。由此自在若以地等为金等即得成就。由显示故为此如意故。显示故名如意显示。何以故。由经说。以显示及如意故。已成立无分别智。未说成就因缘故。复以偈显示。
论曰。更有别偈成就无分别智。
鬼畜人天等各随其所应
一切意有异故知义不成
过去等及梦并余二影像
无有为攀缘然彼攀缘成
若义成为境无无分别智
此智若不有佛果无可得
得自在菩萨乐欲自在故
如念地等成得定者亦尔
成就观行人智人得寂静
思惟一切法如其义显现
智行无分别一切义不现
即知无有义识亦不得有
释曰。此中鬼畜人天等各随其所应者。畜生以为水。饿鬼为高原。如人见粪为秽。猪等畜生见为净妙。如人见饮食为净。于诸天见为不净。以此道理显示。于一物中各随其意见有差别。是故应知义无所有故。彼等所取既不成就。若尔义无所有故识应不缘境而生。答亦有识不缘境而生。如梦及过去未来等。无实攀缘即自体攀缘。如镜像及定境亦尔次以偈显示。过去等及梦此偈者。于中后半偈释前半偈。如其次第应知。由无实攀缘故无攀缘。非无攀缘即自攀缘故。谓自心为境而攀缘故。即是过去未来及梦并二影像等次第相应。若义成为境无无分别智者。若义有自性则无无分别智。若汝言无无分别智有何失者。此智若不有佛果无可得。若无分别智不有则不能得佛果。是故决定应有应知。得自在菩萨者。谓已得自在力故胜解自在故者。得乐欲自在故如念地等成者。谓欲以地等诸物成金等相。即能成故。得定者亦尔者。谓得定人及余声闻等故。成就观行人者。谓成就毗钵舍那故。智人者即是诸菩萨。得寂静者。谓得三摩提故。思惟一切法如其义显现者。由诸菩萨于如是如是修多罗等法。义思念时如念显现。若念佛时随所思念。于彼彼法中佛义显现。如是色受等义显现亦尔故。智行无分别一切义不现者。智正行无分别时。由一切义不现故。即知义无有。由义无所有故识亦成无所有。此识无所有今当显示。识亦不得有者。所识既不有能识则不成。是故应知无所有。此义应知。相中已具解释。
论曰。般若波罗蜜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如经说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已。与不住相应故。修余波罗蜜得满足。云何不住相应而得满足。谓远离五种住处故。一远离外道我执处故。二远离不见真实菩萨分别处故。三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故。四远离唯断烦恼障生知足处故。五远离舍众生利益事。住无余涅槃界处故。
释曰。此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由经说住般若波罗蜜中。已与不住相应。如是等为欲令知此义故。以经文显示。如是住不住相应中满足余波罗蜜。远离外道我执处者。如外道住般若中有我执。念云。我住般若中。此是般若。菩萨远离如是外道住相故。得住无住相应般若中。远离不见真实菩萨分别处者。如不见真实。菩萨于无分别般若波罗蜜中。分别言。此是般若波罗蜜。无如是分别故。名不住相应。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者。如世间住生死边。声闻等住涅槃边。菩萨不如是。不住此二即是不住相应应知。远离唯断烦恼障生知足者。如声闻唯断烦恼障生知足。菩萨不如是由此意故言诸菩萨不住相应行应知。远离舍众生利益事住无余涅槃界处者。如声闻舍利益众生事。于无余涅槃而取涅槃。菩萨不尔。如是不住声闻所住。是名不住相应。声闻智与菩萨智有五种差别相。今当显示。
论曰。声闻智与此菩萨智有何差别。有五种差别应知。一无分别差别。谓阴等法无分别故。二无分限差别。谓通达真如入一切种应知。为一切众生无有分限故。三无住差别。谓入无住涅槃故。四毕竟差别。谓趣无余涅槃界不尽故。五无上差别。谓最为胜上无有余乘胜过故。
五种差别智大悲以为体
世出世果报当知不为远
释曰。于中无分别差别者。由诸声闻攀缘阴等。生分别智。诸菩萨智。于阴等不生分别故。无分限差别者通达人法二无我故应知。无有分限。由诸菩萨于一切应知中智生故。声闻唯知苦等谛为众生亦无分限。菩萨为一切众生故求菩提。声闻唯为自利故。无住差别者。诸菩萨得无住处涅槃非诸声闻此差别。毕竟差别者。于中言差别者。于无余涅槃界中。声闻涅槃则有尽灭。菩萨涅槃则不尔。无上差别者声闻乘有上。菩萨大乘则无有上。是故此为差别。此义偈中显示五种差别智等中。世出世果报者。谓色无色界是世间果报声闻等是出世果报。
论曰。若菩萨如是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等功德果报具足。已于一切义利中得自在者。何故现见有诸众生。受诸贫苦。由见是诸众生于彼义利业障故。由见若与其乐果报。于诸善法中碍其起善故。由见其无有义利。则厌恶现前故。由见其若得果报。为聚集不善法因故。由见其若得果报。与余无量众生作逼恼因故。以是义故现见众生受诸苦恼。此中有偈。
见业碍现前集恶逼恼他
当知是众生不得菩萨施
释曰。得自在菩萨。以此因缘虽有大悲而不与众生富乐。今显示此意。于中见诸众生业障故者。是诸众生于菩萨威力中有业障碍故。由彼等于菩萨智有障碍所碍。菩萨虽有堪能。见此事故于其贫苦即生舍心。此中显饿鬼见河水为譬。如河有水若欲饮时无人障碍。然饿鬼由自罪业故。不能得饮。此亦如是河喻菩萨。财物喻水。饿鬼喻众生。犹如彼水。是诸众生。于彼财物不能得受用。其义亦尔。由见与乐碍其起善者。复有余人虽无业障。然此人得见菩萨时。于相续中生起善法。若与此人果报以受富乐故。于起善则断绝。菩萨作是思量。宁令贫苦随顺起善。以此道理不与富乐。由见其厌恶现前故者。或复有人厌恶现前。菩萨见其贫苦。而于善不善中胜上厌恶现前思量。是已于彼众生不与富乐。由见其苦受果报。增长不善因者。又复有人于贫穷时。不得聚集不善法。菩萨见已作是思量。宁令贫穷。莫令造作不善。故于彼等不与富乐。由见其若得果报。与余无量众生作逼恼因故者。又复有人得大果报。则苦恼无量众生。是故宁令一身独受贫苦。于理为胜。莫令苦恼无量众生。是故不与富乐。如是等义偈中显示。此中业障碍故。生起善根故。善现前故。聚集不善故。逼恼余众生故。菩萨见其如此不与富乐。即是偈中业及碍现前。集恶逼恼他。以此显示余义可解。释增上慧学竟。
释寂灭胜相胜语第九
论曰。如是已说增上慧学胜相。寂灭胜相云何可见。诸菩萨寂灭即是无住处涅槃。以舍离烦恼不舍生死。共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者是依他性染污分。涅槃者即是依他性清净分。依止者即是依他性具二分。转依者即是依他性对治起时染污分灭。清净分显。
释曰。无住处涅槃相者。即是舍离烦恼不舍生死。共依止转依为相者。住此转时不令烦恼得住。然不舍生死。染分故名依他。即此净分故名涅槃。二分故即是彼依止。转依亦即此中得成。由此中对治起时。染分不行净分行故。
论曰。复次此转略说有六种。一益力损能转。由信解力住闻熏习故。有惭微烦恼行不行故。二通达转。谓已入地诸菩萨。真实不真实显现在前故乃至六地。三修习转。有障碍一切相不显现。真如显现故乃至十地。四果圆满转。无障碍一切相不显现。最清净真如显现。得一切相自在故。五下劣转诸声闻等通达人无我故。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离生死。六旷大转。诸菩萨通达法无我故。见生死即是寂静。灭烦恼而不舍离故。诸菩萨于下劣转中有何过失。不念利益众生事故。菩萨法应超过下乘。同其解脱此是过失。诸菩萨于旷大转中有何功德。于生死法中以自依止转为依止故。得身自在于一切趣显示一切身故。以种种调伏方便。调伏安立于世间果报及三乘中。此为功德。
释曰。此转复有六种。益力损能转者。阿梨耶识中染污熏习。损其能益对治力。是故得转住。解行地者。住闻熏习力已得转依故。若烦恼现行彼有惭愧故。现行烦恼熏习薄少。通达转中真实不真实显现者。由正入地时为真实显现因故。即于彼。时得转依。或时出观此即为不真实显现因乃至六地。修习转者。于应知障中有碍。此菩萨已一切相不复显现故。得转依。此转乃至十地。果圆满转中一切障不复障碍者。此菩萨已一切相不显现。无有一切障碍。见最清净真如故。得此于一切相中得自在故得依止。由得此相自在故。能作随意利益众生事。旷大转者。由于生死见其寂静。烦恼即灭非有所舍。但烦恼不染由处染不染故。不舍生死此有何功德此旷大转。诸菩萨以自依止转依故。于一切法得自在。于一切趣中显示同一切身[怡-台+龍]悷不调众生。以种种调伏方便智调伏。安立于富乐及三乘中。此为功德。是中富乐者是世间果报故。
论曰。为转依此中有偈。
凡夫覆真实一切虚妄现
诸菩萨离妄一切真实现
应知现不现真实不真实
此依止转已名解脱如意
生死及涅槃若平等智生
生死即涅槃彼人得如是
即得于生死非舍非非舍
亦即于涅槃非得非非得
释曰。为显转依故说偈。如诸凡夫由无明故。覆障真实。虚妄显现。即是众生等相。如是诸圣人真实显现故。舍离众生等相。由断虚妄无明故。得如是。应知现不现真实不真实者。虚妄分别不显现。真实成就性显现。是名转依。于转依中虚妄不现行真实现行。此即是解脱相应名解脱如意者。如意欲行皆得解脱。非如声闻毕竟涅槃犹如斩首。得如是解脱。生死及涅槃若平等智生者。于生死涅槃二种。平等智生。此二无有差别故者。若即于彼时故复次生死涅槃云何得平等。由烦恼为生死。烦恼法无我。菩萨通达此法。无我智生见彼诸法皆无所有。诸有生死即是涅槃。见生死法即是涅槃寂静。若如是有何所得。即得于生死非舍非非舍故。非舍者由诸有生死即是涅槃故。非非舍者舍故。由于此中不染故。见无所有故若得如是。亦即于涅槃非得非非得。由彼法不异涅槃是故非得。由于彼法见其寂静。与涅槃无有差别。是故非非得。释学果寂灭竟。
释智胜相胜语第十之一
论曰。如是已说寂灭胜相。智胜相云何可见。三种佛身故。应知是智胜相。谓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此中自性身者。即是如来法身。一切法中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此显诸佛种种大集轮。法身为依止。清净佛刹中。受用大乘法果报故。变化身者。亦以法身为依止。处兜率陀宫故。及降生受欲乐。出家往外道中。修行苦行正觉菩提转法轮入大涅槃。所显示故。
释曰。智胜相此中解说。即以三身显智胜相。自性身为一切法自在依止。受用身者即以前所说。自性身为所依。种种诸佛大集轮故。得显于清净佛刹中。大乘修多罗等法为因故。得受用法乐此为依止。复有别义为受用清净佛刹故。及受用法乐故以此为依止。变化身中始从兜率陀宫。乃至入涅槃等者。为显示同天人法。以此为依止。
论曰。此中有郁陀那(隋云摄持)
相得及自在依止与摄持
差别德甚深念业等佛身
何者为相。诸佛法身略说有五种相。应知一转依相。谓一切障染污分依他性灭处。为解脱一切障。于一切法得自在现前。清净分依他性显故。二白法自体相。六波罗蜜满足得十自在。谓命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此陀那波罗蜜满足故。业自在生自在。尸罗波罗蜜满足故。胜解自在。羼提波罗蜜满足故。愿自在。毗离耶波罗蜜满足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摄禅波罗蜜满足故。智自在法自在。般若波罗蜜满足故。三无二相。谓有无无二相故。一切法无所有。此空相不无故。有为无为无二为相。非业烦恼所为。然似有所为自在显示故。一异无二相。于中一切诸佛依止无差别。然无量身相续证正觉故。此中有偈。
我取无有故依止无差别
前后次第证假名说差别
性行别非虚具无初无别
非一亦非多无垢依止故
四常相谓真如清净为相。本愿所引佛事不休息故。五不思议相。此真如清净唯自证知。世间譬喻不可得。非分别所行故。
释曰。此郁陀那偈中。谓相得等。此中相者。即法身相有五种。应知转依相。谓一切障染污分。依他性灭。由染污分依他性灭故。于一切障得解脱。一切法中自在现前。清净分依他性显者。由于一切法得自在故。依他性一分清净性。即得显现。白法体相者。谓六波罗蜜圆满故。得法身十种自在。此是白法体。于中命自在者。欲得自身齐几许时住。即能显示。应知心自在者。于尔许时住。不为生死所染污故。众具自在者谓食等十种众具。诸佛如念即得。应知此三由陀那波罗蜜圆满为因。应知如偈说。
诸菩萨思惟若净若不净
一切皆成善是为意自在
业自在生自在。由尸罗波罗蜜满故者。摄因及所生果故。又以此故身口业自在转应知。由随欲所生即彼业现前生自在者。谓生处自在转应知。由于善恶等趣。随意欲生即能生故。尸罗因名为业。尸罗果名为生。由此道理即得显其自在故。信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圆满故者。诸法皆随心转故。得随所乐欲。如所乐欲一切事悉成就故。愿自在是毗离耶波罗蜜圆满果者。由精进一切发行皆究竟。一切思量事悉成就故。五通所摄神力自在。是禅波罗蜜圆满果者。由心有堪能出生神通故。智自在法自在。是般若波罗蜜圆满果者。般若力故安立阴等。及得此后一切种智。无二相中非有相者。一切法无有相故。非无相者有空自性故。有为无为无二相者。谓非有为自性。非无为自性故。于中非业烦恼所生故非有为相。亦是有为相者。于有为中已得自在。处处显示。由此义故名有为相。一异无二为相者。于法身中由依止无别。是故无异相。由无量身得至故不得为一相。于此二中不可偏说故。名无二相。此义以偈显示。我取无有故依止无差别者。于世中我取力故有身差别。于法身中无有我取故无差别。若身无差别云何有多佛前后次第。证假名说差别者。由此无量身得故。亦有差别。如此等义。更以偈说。性别者诸菩萨有众多。由此差别故发行亦异。由发行差别故有众多人。菩提资粮得圆满。是故若唯一佛。余人资粮则应虚。作具足者。诸佛具作一切众生利益事。谓安立于三乘中。若诸佛唯以佛乘安立众生。则所作佛事不具足。是故应有多佛。如生死无初佛亦如是。若唯一佛即是有初。是故非一。又彼依止无差别故。亦不得为多。即是此无垢法界依止无差别。此不一异相。由此道理即得显示常相者。三因缘故。此体常住为相。真如清净以为佛体。此即常住。由此道理得显如来常住。应知本愿所引者。由昔发愿作一切众生利益事。由此愿所引故。佛体显现。是故彼愿不虚。此即常住应知。若谓如来作众生利益事已竟者。此义不然。以所作未究竟故。即于今时有无边事。谓一切众生未般涅槃故。以此因缘故常住为相应知。虽如是等说已。彼亦不可思议应知。此不可思议因缘。今当显示。唯自证知者。诸佛自证彼体故。由彼体唯自证故。非彼觉观所能思量。于世间中亦无此比类。以譬喻知故。
论曰。复次云何得最初证此法身。总相大乘法为所缘故。无分别智及彼后得智故。五相善修于一切地中。善集资粮故。破微细难破障故。金刚譬三摩提。次此三摩提。后离一切障即得转依。
释曰。此中说得最初得者。由此体无生以无为故。若生即是无常。金刚譬三摩提者。此三摩提犹如金刚能破微细难破障故。即得转依者。谓由此金刚譬三摩提。能转依得法身。
论曰。复次法身有几种自在而得至自在。略说有五种自在。一国土自身相好无边声。无见顶自在。由转色聚依故。二无讥嫌无量高大安乐行自在。由转受聚依故。三说一切名身句身味身自在。由转想聚依故。四变化变易引大众。引白法自在。由转行聚依故。五镜平等观作所应作智自在。由转识聚依故。
释曰。此中显示自在。由转色等五聚依故得自在。于中由转色聚依故。得佛刹自在。谓显示金银等。随意显示身自在。谓于大众轮随诸众生乐欲。显示身应知。相好等自在谓随所乐欲为彼显示故。即是无边声。无见顶等自在。由转受聚依故。得无讥嫌无量高大安乐行自在者。谓于无讥嫌无量高大等安乐行中得自在行故。于中无量者。应知是种种故。高大者谓此乐超过三界乐故。应知由转想聚依故。于说名身等中得自在故。由取相想故。缘于名言等而取其相。转灭此想故。由转行聚依故。于变化变易引大众引白法等故得自在。于中变化自在者。谓随意变化应知。变易者谓变易地等。令成金等故。引大众者应知随其意引诸大众。谓引天夜叉等众故。引白法者谓如意所欲则白法现前应知。由转识聚依故。得镜智平等智正观智作所应作智。于中镜智者。所应知法虽不现前。无忘失如世间善习经书故。平等智者于通达时。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此即是净心。应知正观智者。如典库者。于陀罗尼三摩提门。随于何时何法作意思惟。于彼中智行无碍故。作所应作智者谓显示如从兜率陀乃至涅槃。于中显现佛事。
论曰。应知法身为几法所依止。略说有三种。一种种佛住依止。此中有二偈。
得受五种自体喜诸佛由证自界故
远离五喜由不证是故为喜应须证
堪能事成无有量法味义利功德具
诸佛恒常见无尽故得欢喜最无嫌
二种种受用身依止成熟诸菩萨故。三种种化身依止多为成熟诸声闻等故。
释曰。应知有几法依止。法身于中种种佛住依止者。种种谓圣住天住梵住等诸住所依止故。或有人作是念。诸佛何须现化身。以诸声闻不证此故。离于五喜。谓诸声闻等不能证此法身。则远离五种欢喜。是故为喜。应须证者。谓若欲求此欢喜取于证者。当勤修方便也。此五种欢喜以第二偈显示。堪能事成无有量。法味义利功德具者。于中法身有堪能无量故。无量人得正觉者。皆悉堪能平等应知。由得见此堪能无量故生于欢喜。及事成亦无量者。若一佛作众生利益事。即是一切佛事。由诸佛多故事亦无量。由见此故生于欢喜。法味者由见了修多罗祇夜等十二部经法故。生胜欢喜。义利功德具者。谓财利具成及功德具成。于中财利具成者。谓随所思念即得具足应知。功德具成者。谓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具成应知也。故得欢喜最无失者。最者过三界欢喜故。无失者及习气烦恼灭故。应知诸佛恒常见无尽者。见此次前所说四种欢喜。乃至穷生死后际无有灭尽。虽入无余涅槃亦无尽。是故诸佛别得最胜欢喜。非余声闻。法身亦为受用身所依止。何因缘得成受用身依止。若离此入地已上诸菩萨不得成熟。亦为化身所依止。何因缘得成化身依止。多为成熟诸声闻故由下愿乐诸声闻等。若离此不得成熟故。言多为者亦摄信行地诸菩萨应知。
论曰。应知有几佛法摄法身。略说有六种。一清净摄阿梨耶识转已。得此法身故。二果报摄。色根转已得果报智故。三乐摄转欲行等乐已得无量智乐故。四自在摄。种种业所摄自在转已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五世流布摄。一切见闻觉。知世流布言说转已得令一切众生心喜正说智自在。故六拔济摄。拔济一切灾横过失转已得拔济一切众生灾横过失智故。此等六种佛法。摄取诸佛法身。
释曰。若有法能摄法身。今当显示。转何法故得此法身。阿梨耶识转已得法身故者。谓得法身及清净故。此法身清净。名清净摄。果报摄者即是果报所摄佛法。色根转者。谓眼等色根转故。得果报智者。谓转彼色根得果报智故。乐摄中欲行等乐转者。谓世间欲行转已得佛法乐故。得无量智故者。即是游于种种乐故。自在摄中种种摄业转者。如世间种种业。谓田作兴生等。转此已得于一切世界中无障碍神通智故。世流布摄者。谓世间见闻觉知等流布转已。于见闻等中得自在。由得欢悦一切众生智故。拔济摄者。如世间王法苦恼事起。或以亲友力财物力而得拔济。转此已得拔济一切众生一切苦恼智。此拔济智离一切过失故。
版权所有:大悲咒常识网